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饭后钟与划粥断齑

日期:06-15
字号:
版面:第1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王播自少孤贫,到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借读。寺院开饭时要敲钟,王播听到钟声后也与僧人一起吃饭。僧人厌恶他吃闲饭。一天,僧人故意在吃完饭后再敲钟,令王播无饭可吃。羞愧的他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下“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之句,以志羞耻。王播终于在贞元十年(794年)登进士第,步入官场。后来,身为宰相的他对国家安危大计,不出一言,因此被罢相,转任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他想重游惠昭寺。寺僧知道后,把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修葺一新。王播遂作诗:“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当他看到当年题诗的墙壁被碧纱笼罩,又题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此事在《全唐诗》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无独有偶。据明人郑瑄《昨非庵日纂》等典籍记载:宋代范仲淹自幼丧父,两岁时其母谢夫人改嫁淄州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后范仲淹得知家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因家境贫寒,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南都留守的儿子也在此求学,回去告诉父亲,留守让儿子把美食送给范仲淹。范仲淹却把食物放烂了。留守的儿子很惊讶。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现在立刻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以后的日子我怎么会再吃的下这粥啊!”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来历。范仲淹就这样坚持了三年,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从王、范二人少年时的不同表现,可预见二者为官的天壤之别。王播早年有吏治,政理修明,为人所称道。在任监察御史期间,不畏权贵,明察秋毫,执法严明。但随着地位的升迁,他“大修贡奉,且以结赂宦官,求为宰相”。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王播凭着苛剥民众,贿赂权贵,两次出任宰相。他是个两面人,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保持漕运畅通,使收缴的税赋能及时运往京城,因此得到褒奖。然而当时淮南遭受特大旱灾,他却加剧盘剥敲诈,聚敛无度,岁进“羡余”百万缗,致使民怨沸腾。王播出身寒门,以文辞入仕,颇富才名。但随势沉浮,不保持士人节操,依靠奸邪手段获取进升,君子以为羞耻。

  范仲淹数年寒窗,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在任地方官时,他治狱廉平,兴修水利,兴办学堂;戍边西北,更改军队旧制,屯田久守,巩固西北边防;在朝为官,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屡遭贬谪;宋仁宗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短暂的“庆历革新”,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播和范仲淹皆少年家贫,读书刻苦,终于金榜题名,走入仕途。“饭后钟”与“划粥断齑”也都是励志故事,但前者是因吃白食而被嘲讽,被动性地发奋以达出人头地之目的;而后者是自己心安理得地煮粥充饥,不吃嗟来之食而风骨峭峻,奋勉苦读以实现安邦富民之理想。人们从中应得到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