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琴房(1957-1958)”。年近八旬的洪如丁推开房门,如同打开了时光隧道,古旧的钢琴,黑白琴键、泛黄的琴谱,将她的思绪拉回到大半个世纪前。
继2008年后,洪如丁再度回到天津音乐学院——她的爱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母校,带着他们的外孙女,共同在老照片中找寻施光南的音乐足迹,在施光南琴房再度感受熟悉的琴声。洪如丁说:“我和施光南对天津的感情深厚,这次也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施光南的音乐,知道他和天津的故事。”
寻根
寻找半个世纪前的“同框”
在施光南先生诞辰85周年之际,洪如丁和外孙女袁晶来到天津,走入天津音乐学院和天音附中,再次和施光南“时空交汇”。在施光南琴房,老式立式钢琴静静立在窗边,随后被弹奏出悦耳的旋律。“这就是你姥爷练琴的地方。”洪如丁和外孙女说着,便一起在钢琴前留下一张笑容灿烂的合影。
在天津音乐学院的照片墙上,洪如丁和袁晶看到了施光南的大幅照片和介绍,而一幅校友合影引发了两人的兴趣,“这是年轻时的爷爷和姥爷吧?他们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里。”袁晶和姥姥兴奋地辨认着照片,她表示这是件很神奇的事,因为当时照片中的两个年轻人——施光南和袁幼樵,不会知道几十年后由于各自儿女的缘分而成为一家人。
“很高兴又回到施光南当年学习的地方,他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已经是大半个世纪前的事了。”洪如丁介绍,袁晶目前是美国布朗大学的大一学生,“我为什么带她来呢?因为她是施光南的后代,这次是带她来寻根,不要忘了这里是她的根。”
此前,祖孙两人已经前往施光南的祖籍地浙江金华开启寻根之旅。袁晶说,自己在大学里是游泳队的成员,并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但她与当地音乐人合唱了施光南的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场景令人难忘。
这次在天津音乐学院,洪如丁在座谈会开始前征求外孙女的意见,“你如果不习惯这种场合,可以先回去等我。”但袁晶说愿意做一个聆听者。她表示,之前听过外祖父的歌,但这次回到国内,才深刻感知依旧有那么多人传唱并喜欢着施光南的歌,“这让我很感动,我希望能进一步去了解他作品中的内涵。”
创作
歌由心出 促成经典合作
在天津歌舞团的日子里,施光南创作出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作品,以旺盛的创作状态为几代国人留下了传唱至今的经典。
就在一周前,纪念施光南诞辰85周年音乐会在天津举行,天津籍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唱响了那首《打起手鼓唱起歌》,又清唱了施光南创作的《多情的土地》。谈及施光南,关牧村始终心存感激:“施光南永远是我的老师,我到今天还在演唱他的歌曲。”
洪如丁也回忆了施光南和关牧村的合作:“有一次,词作者韩信向施光南推荐了当时在天津工厂宣传队的关牧村,施光南十分想认识一下这位拥有淳美音色的演唱者,而关牧村也对此充满期待。”洪如丁透露,关牧村在赶来的路上,骑自行车还摔了一跤,“见面后,施光南听完关牧村唱完《打起手鼓唱起歌》,立刻说:‘你是难得的女中音’!”两人的经典合作由此开始,洪如丁表示,施光南根据关牧村的音色和音调,为她量身创作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作品。
对于“伯乐”施光南的作品,关牧村认为,“他的音乐既有民族灵魂,又饱含对人民的深情”,自己的演唱风格也深受其影响——歌由心出,才能动人。
传承
让“未完的旋律”走上舞台
洪如丁此行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推动施光南手稿的“演出作品化”,“施光南留下1000余首作品,未来希望音乐学院能用专业力量将它们搬上舞台,将手稿变成能够继续传唱的舞台作品,实现施光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对此天津音乐学院表示,学院创排的歌剧《紫藤花》,正是根据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重新改编的校园版,在天津校园演出后广受好评,这也是传承施光南作品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天津音乐学院北校区的施光南塑像前,大家以鲜花和深情的目光,向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位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的文艺工作者致意。大家纷纷表示,对于施光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未来将通过教研与演出挖掘其时代价值。
正如洪如丁所言,施光南的音乐始终“为人民而作”——从《祝酒歌》的欢庆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憧憬,他用旋律记录了中国人的情感与梦想。此行不仅是一次家族寻根之旅,更是一次对“人民音乐家”精神的重温与传承。
牵手
海河边的爱情记忆
从钢厂“初见”到约会迟到
从1957年被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破格录取,到1978年7月调入原中央乐团,施光南在天津学习生活了22年,差不多占去了他生命旅程一半的时间。而洪如丁是天津大学70届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钢厂,两位“异乡人”在天津结识再到成为夫妻,共同走过火热的创作与生活岁月。天津,是他们生命中不能忘却的城市。
记者问洪如丁:“施光南老师当年是否为您写过很多首歌?”她笑着摆手,“没有,只有《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一首是他为我的生日写的。”故地重游,洪如丁又想起了在天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谈及自己和施光南初次见面的情形,她依旧面带笑容,50多年前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70年,我刚从天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钢厂当电焊工,而施光南已是天津歌舞团的创作员了。在北京,施光南的姑姑和我母亲相识,就想安排都在天津工作的我俩见个面。想了个什么办法呢?因为施光南时常往返北京的家和天津歌舞剧院,就安排他受我家人之托,从北京捎东西到天津给我。”于是促成了两人的相亲。
洪如丁回忆两人在天津钢厂的第一次见面:“我走出工厂大门,就看到这个人个子很高,戴着眼镜,他说‘你是洪如丁吗?你家里让我捎东西给你’。然后他就不说话了,那动作想走,又不想走。”洪如丁就主动问:“你是作曲的吗?我特别喜欢听音乐。”这句话让施光南眼睛一亮,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歌舞团每周都有演出,你喜欢音乐的话,可以来看我们的演出,我给你留票。”于是,两个年轻人以音乐为媒开始了交往。
“你们可能想不到每次约会都不是他等我,而是我在海河边等他。”洪如丁笑着说,施光南还经常迟到,“往往都是过了五分钟,你看到他骑着车,哼着歌就来了。他会说:对不起,刚才在写一首歌,想起一段旋律就入神了……”
在海河边散步时凉爽的小风,在起士林吃西餐“打牙祭”,几十年前的画面启动了重播,洪如丁说:“突然想去吃一顿起士林,再到海河边走走,多希望还是当年一样的感觉……”
记者 王轶斐
摄影 记者 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