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契丹主宗真送其画像及隆绪画像凡二轴,求易真宗皇帝及上御容”。这句话的大意是:辽兴宗耶律宗真派人把自己和其父耶律隆绪的画像送给宋仁宗,并要求宋朝也提供宋仁宗和其父宋真宗的画像给辽国。
宋仁宗当时“既许之”,同意了辽国的请求,但没想到,“会宗真死,遂寝”。意思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突然死了,这件事便搁置了下来。两年后,辽国使臣再次提到宋辽交换皇帝画像的事情。但宋朝回复说:“昔文成弟也,弟先面兄,于礼为顺。今南朝乃伯父,当先致恭。”大意是澶渊之盟约定我们是兄弟之国,现在辽国的新皇帝按辈分来说是我大宋仁宗皇帝的侄儿,你们应该先把辽国新皇帝的画像送来。
“(九月)庚子,契丹遣……再求御容,且言当致洪基像。”契丹派遣使者再次请求宋朝皇帝御容画像,并宣称将回赠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画像。此时,欧阳修给宋仁宗上了一道《论契丹求御容劄子》。他请求皇帝不妨送给契丹人一张“签名照”。宋仁宗虽然表面同意将自己和宋真宗的画像送给耶律洪基,但仍然拖拖拉拉到嘉祐三年(1058)才派使臣送过去。
原来,宋朝时期厌胜之术、巫蛊之术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所谓厌胜之术,就是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制人、物或魔怪的目的。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北虏求仁皇帝御容,议者虑有厌胜之术,帝曰:‘吾待虏厚,必不然。’”
在我国古代,皇帝的画像也被视为皇帝的化身,是皇权的象征,具有“见画如面”的效果。因此,宋仁宗在送画像给辽国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到了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派陈尧臣面见辽国皇帝,并画下了辽天祚帝的肖像。宋徽宗拿到天祚帝的肖像画之后,反复观看,觉得他有亡国之相,于是便在宣和四年(1122)六月发兵,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据《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时期高丽使者坐船在浙江上岸后,便向地方官索取各地的地图。当时高丽和宋朝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辽国,并且高丽也向辽国称臣纳贡。高丽使臣走到扬州时,也向地方官索要地图,但扬州的地方官警惕性很高,略施小计,便将高丽使臣之前收集到的浙江各地地图情报付之一炬。
其实,宋朝对于各种书籍一直都有严格的出口管制。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朝廷就下诏说:“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所谓榷场,是指宋辽双方在边境上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百姓携带书籍前往边境官方贸易市场交易的,除儒家《九经》及相关注释文本外,其余书籍一律禁止流通。违反者将依法定罪,所携书籍全部没收充公。到了宋哲宗时,更是明令“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
两宋时期,在与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政权的对峙中,围绕着各种书籍、画卷资料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情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