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头熟粒已如珠”“无边麦浪与天齐”,形容的就是眼下麦子成熟等待收割。11日,在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刘寨庄村的麦田里,机收会战正式拉开序幕。天津发展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在夏收、夏种和夏管的“三夏”作业中更注重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农机新质生产力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目标,也逐步体现在了实际操作中。
当天早晨6时,各种大型机器在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刘寨庄村的麦田里穿梭,收割机在前割麦,拖拉机在后同时翻地,两台机械配合默契。作为天津旺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刘占海,就是土生土长的刘寨庄村人,50多岁的他,操作农机就有30多年的经验。“我是初中毕业跟着父辈用镰刀割麦子干起,觉得干农活太苦,才下决心搞农机操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如今他的合作社里已经有收割机30多台,拖拉机也达到了20多台。因为在农机行业的深耕,刘占海今年还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昨天的机收会战开幕战中,还有20余台(套)机具同步展示了“机收—秸秆处理—机播—植保”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展示农机手的技术,还举办了机收减损技能比武,吸引来了本市10个涉农区的20名选手积极参与。
农机装备转型升级
“麦子收割完毕,土地整饬也同步完成,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这个季节就是要抢收抢种,节约时间就是为下一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今年,刘占海所在合作社承包的麦田有3000多亩,托管的麦田有15000多亩。从本月7日开始,合作社的机械就陆续开始收割,他说估计再有三四天,就可以完成今年的小麦收割任务。小麦收割是个技术活儿,每片麦子的高度,都需要机手进行不断调整。“操作收割机的必须是老手,新手都去看管拖拉机了。”在刘占海的指示下才明白,因为拖拉机里搭载了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翻地都是自动操作,拖拉机手只是待在驾驶室内,甚至可以悠闲喝茶。
在农机展示区,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了37家农机企业带来72个主推的智能、高效农机产品。这些产品既有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喷药及除草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也有动力换挡、无极变速大马力智控拖拉机,智能化电驱气吹式高速精量播种机,能柔性无损摘穗的鲜食玉米收获机,具备多种功能的高端青饲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便捷的电动桁架款绞盘式喷灌机,以及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今年还新增展示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保鲜储藏、应急救灾领域农机装备及零配件,以推广农机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大数据实时监测收割情况
“发展农机新质生产力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了天津市小麦收获作业大数据指挥平台上。“通过这个系统,就可以看到全市享受补贴的农机作业情况,每台机器什么时候开始作业,这一天完成了多少地块儿,都可以实时显示出来。”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调出了实时数据。天津市小麦收获作业大数据指挥平台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机化信息中心)和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农机+北斗”以及物联网、大数据、AI算法、地理信息系统所形成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实现了对天津市小麦收获情况的实时监测。
今年本市小麦丰收
随着小麦收割的开始,来自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市农业农村委的专家表示,今年本市小麦迎来了丰收。小麦的颗粒数量和饱满度都非常好,丰收的原因除了选择了适合天津的品种外,还有天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为农户提供多种帮扶,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今年春季的气候,特别是灌浆期的降雨为小麦成熟提供了水分。
据悉,天津小麦机收即日从滨海新区、静海区启动,由南向北推进,6月25日左右大面积收获结束。机收同时开展玉米机播,6月30日左右夏玉米大面积播种完成。目前全市已检修各类机具2.4万余台,培训机手、修理工2000余人。今年预计4500余台联合收割机、8000余台拖拉机、5000余台播种机等投入“三夏”。
记者 徐燕 摄影 潘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