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热情敞亮的“天津师傅”

日期:06-12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武歆的《天津师傅》,原刊于2025年第4期《天津文学》,被第6期《小说月报》转载。单看小说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天津特色显著的作品。

  小说男主人公李宝顺,是利众调料厂的退休师傅。他退休后主动发挥余热,调查餐馆的调料使用情况,撰写调研报告,还通过公众号书写厂史,宣传厂子的老品牌酱油。小说女主人公郝丽娜,就是他去超市察看调料专柜时认识的。离过两次婚的郝丽娜坚持自己养俩闺女,不让前夫掏一分钱。跟离异二十多年的李宝顺首次吃饭,她快人快语,说两人要在一起,不要老李掏一个子儿;若同意,再往下处。做事有板有眼的李宝顺,喜欢女人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就像嚼沙窝萝卜,要嘎嘣脆”。两人就在日常交往中,在来言去语中,讲述了彼此的过往,了解了对方的性格,最后领证走到一起。二人对生活充满热情,且期盼“有个小宝顺,日子过得……更火爆”。快板书一般流畅爽快的行文风格,让人们见识了天津人的脾气与秉性。

  小说以调料串题,不管是人物身份设置,还是两位主人公的聊天内容,乃至“附录”中的“宝顺的调料世界”,都不离调料。小说中,“调料”展示的是天津人舌尖上的味道和日常生活中的敞亮性情。说起调料,即涉饮食。天津人讲究,吃个捞面,也得四菜八码。天津人的早餐更是多种多样,嘎巴菜、卷圈、炸糕、面茶……李宝顺可以“按照系列吃”。天津人不只吃上讲究,工作更讲究——“初一素”的饺馅中,酱豆腐不可少,为了让父老乡亲吃到货真价实的“红方”,腐乳车间的男工们不抽烟不喝酒,以确保鼻子对酒精的敏感度。放在当下,这就是工匠精神。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是天津工人师傅的秉性——有啥建议,出了啥问题,推开领导办公室的门就说;领导也是干实事的领导,握着老师傅的手,“居然眼圈就红了”。可以说,“天津师傅”就是天津人的缩影——实打实,不来虚,真情实意,热气腾腾。

  天津人的性格像沙窝萝卜一样脆爽鲜亮。曲艺之乡的文润艺洇,让天津人骨子里生就了乐观向善的好心态。李宝顺年轻时爱文艺,会识谱,能填词;工作中,他以厂为家,常年被评为先进。后来,前妻嫌他发展前景不好,跟他离婚。他独自一人,就跟养花一样把女儿养大。退休后,他发在朋友圈的漫画,都用日常之物“加工”而成,配以诙谐短句,乐观幽默,积极阳光。务实的生活理念,使其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事可做;乐观豁达的心态,则让他做起啥事儿来都有奔头儿。郝丽娜跟李宝顺一样,说话做事,干脆利落——李宝顺说她“太愣”。而这样的人,平常言谈不拖泥带水,日常生活中肯定不会藏污纳垢。除了做超市理货员外,郝丽娜还兼职家政服务。家政公司想让她去当主管,她却不去,让人觉得“各色”。李宝顺也一样,只要决定做的事,“八匹马九头牛十头驴,也不会把他拉回来”。其实,这种外人看来有些“倔”的原则,或许就是他们为了让自己对所爱的付出更为纯正一些、更多一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自由一些。

  面瓜噎人,脆梨解渴。物各有其性,人也一样。“嘎嘣脆”的性格和“各色”的“倔”,可谓天津人性格的一体两面。

  小说中,天津人爽快性格的完美体现,还得益于透亮明快的叙述腔调和体裁的兼容创新。这部小说中,行文叙说铿锵明快,节奏流畅。人物对话,简短利落,如日常说话,却有艺术留白。如下面这段对话:

  郝丽娜抿嘴笑着,本就光洁的额头,闪着温暖的亮光:“说起来,年轻时我挺丑的,他们离开我,我也能理解,又丑又强势。”

  李宝顺:“有一类人,年岁越大越好看。”

  郝丽娜:“是吗?”

  李宝顺:“嗯。”

  又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简短对话,如说相声,不让一个字撂地上,且有反转,有递进,有余韵。尤其“又说”二字,在小说对话中多次出现,短到不能再短,短到与生活无隔——短促有力的对话,可谓对天津人火热日常生活的精当还原。

  这种明快的叙述节奏,让人想到武功高手对决,一招一式,招招不虚,快似闪电;一拳一脚,拳拳到肉,势如破竹。这与主人公干脆利落的性格特征也极吻合。此外,“附录”中李宝顺通过公众号讲厂史的部分,以说书形式呈现“宝顺的调料世界”,其文本形式,既暗合曲艺之乡特色,也显示出天津卫融汇古今、包容并蓄的热情与大方。可以说,这部小说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和完美统一。《天津师傅》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新津派文学”(徐福伟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