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回到上中学时居住的街道,目光不禁被街两边的行道树吸引——两排老槐树已有二十多米高,树冠直径达十几米,街道上的天空几乎被绿叶全部遮住,阳光从树叶的空隙中落下来,洒下一地斑驳。
这条老街承载着我六年的中学时光,两排槐树从那时起便已静静伫立。庆幸的是,这些年城市里很多街道都更换了树种,唯独这条街,保留了这些槐树。
我发现了几棵有点特别的树,它们的树干上长出一圈疙疙瘩瘩的东西,看起来不是很雅观,但在这些疙瘩上面,又长出很多嫩枝叶。我的头脑中立时想起了一个字:“栉”,但马上又否定了。“栉”不是树木的结节,而是一种木梳。上学时描写正面人物常用“栉风沐雨”这个词,意为以风梳发,以雨洗头,形容在外奔波,历经艰辛。但这个词也适合这些老槐树,它们历经风风雨雨几十年,仍然屹立不倒意气风发,绝对配得上这个词。
我上网搜索,才知这些疙疙瘩瘩的东西叫树瘤,通俗点讲,就是树的病灶。产生病灶有两种原因,一是外力损伤所致,二是细菌感染,通常由带菌昆虫传播造成。树木在遭受侵害时并非被动承受,而是会激活自身的防御机制,如此一来感染部位就成了战场,不断吸收能量,致使组织变异,便长了这些疙瘩,如同人的皮肤伤愈后长成的硬痂。等它自我修复成功,这些疙瘩便不再生长,继而变得异常坚硬,成了树的结节。
老槐树不向创伤和病菌低头而奋勇抗争,这是它的气节。而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气节,也正在于此——永不屈服,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