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抄表工”真相
学历焦虑与错配之痛
日期:06-11
近日,四川泸州华润兴泸燃气有限公司一份抄表维修工拟录用公示引发争议。名单显示三人入围:一名大专生、一名爱丁堡大学硕士、一名北京大学本科生。6月10日,公司通报确认招聘合规,并补充学历详情:39岁男性为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成教专科生,41岁女性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成教本科生,24岁女性为爱丁堡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北大”“爱丁堡”与“乡镇抄表工”的强烈反差,瞬间激起公众对学历贬值、就业不公的焦虑。然而,当“北大本科生”实为成教文凭的真相揭晓,舆论开始反思对学历的狭隘认知。当事人罗某通过函授争取北大文凭,实则是35岁职场门槛下的自救努力,但“北大抄表工”的标签却扭曲了她的奋斗,这对她多少有些不公平。
更深层的质疑指向招聘公平性。岗位要求明确“有焊接特种作业证或燃气经验者优先”,但拟录三人专业背景分别为国际关系、艺术设计和国际贸易,且未提及其具备相关证书。条件宽泛(不限专业职称)与录用者技能错位的矛盾,引发对“萝卜岗”的猜测。有网友甚至质疑这或是国企“低配版4+4”现象——体制内入门难,先进门再曲线调动岗位是常见路径。当然,在没实锤前,不宜妄下结论。
名校毕业生争抢体制内“铁饭碗”,即便专业不对口亦在所不惜;部分求职者因“离家近”“求稳定”选择基层岗;而燃气公司抄表工竟成为大龄劳动者的“避险港湾”。稳定、社保、固定合同这些基础保障,成为他们权衡后的选择。这本来无可厚非,职业无贵贱,自食其力皆应尊重。然而,燃气公司回应中“抄表工不会干一辈子”的表述,揭示了国企“跳板式就业”策略:以低薪(约3000元/月)吸引人才沉淀基层,承诺后续调岗晋升,但若晋升通道阻塞,策略便难言可持续。
国际关系硕士查燃气表的“人才浪费”现象,实则是教育扩张与产业转型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警惕的是,当前部分基层岗位动辄要求研究生学历、英语流利等条件,暴露企业“唯学历论”的倾向。巨额投入培养的专业知识在抄表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还挤压其他普通劳动者机会,形成双输局面。
这次学历和岗位不匹配引发的讨论,不能只停留在评判个人选择的对错上。整个社会更需要想办法,让人才更顺畅地流动起来。基层岗位不应只是跳板,或是临时的避风港,它本该成为人才合理发挥作用的一环。社会需要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更合适的条件,让高学历人才在对口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要为普通劳动者拓宽上升的渠道。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形成健康的就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