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近代天津围棋的文化记忆

日期:06-10
字号:
版面:第24版:天津卫       上一篇    下一篇

  老报纸报道天津公园艺圃茶座围棋对弈的图片

  

  围棋号称国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围棋活动在天津,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自清代中期兴盛,至民国达到顶峰,天津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围棋活动中心之一。

  天津围棋史根系

  天津地处长芦盐区,明代初年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管辖以天津为中心的海盐产区。在长芦盐场境内的大量古迹中,有一处“仙人台”,为明代前的遗迹,上有石刻围棋烂柯仙人像一尊,标志着民间围棋活动由来已久。

  清康熙年间,天津棋手高钦如已是全国棋坛翘楚。他与江南名手吴贞吉、张吕陈等人的对局记载于《不古编》,传存至今。此间大量棋手到访天津,如水西庄的宾客杭世骏、赵执信、张问陶都是《弈人传》著录中的佼佼者。这些人与天津的渊源极深,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生活在天津。雍正年间,江南棋手吴来仪,北游访棋客,留居天津。蒋诗《沽河杂咏》:“闲消一局子丁丁,吴老弈棋夙擅名。”嘉庆年间,国手潘景斋自江南出游京师途中,“舟出丁沽”,登岸至天津附近的私家园林“绘声园”作短期访问,与绘声园主人郭谦弈棋交流,并有意为主人代刊弈谱。道光六年(1826),《绘声园弈谱》在天津刊印 。

  晚清,津城在北方已具有较高的围棋文化优势。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曾国藩是超级棋迷,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棋的文字达2900余条。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在天津处理案情复杂的天津教案期间,《日记》中有120条在津弈棋的记录。

  民国初年,天津棋坛有所沉寂。著名教育家严修审时度势,1916年在任学界俱乐部名誉会长时,成立围棋研究会,教育界名流纷纷响应,入会者十分踊跃。为提高围棋水平,严修又聘请天津围棋名手李文卿为研究会指导,并邀请外埠棋手到俱乐部对局。民国时期,日本围棋发达,爱好围棋的北洋执政段祺瑞利用自己的影响,推动中日围棋交流。当时的日本国手广濑平治郎、关源吉、岩本薰,纷纷来京比赛。由于乘船过津,为此严修请这些棋手“在津少作勾留,使棋会同志藉以瞻仰高段妙手”,群贤荟萃,中日棋手交流,颇称一时之盛,从此天津围棋有所起色。在段祺瑞的影响下,近代中日围棋交流频繁。在北京聚拢了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吴清源等顶尖的中国棋手,北京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围棋城市。

  天津围棋兴盛图景

  1926年,段祺瑞脱离政界赋闲到津做寓公,“退隐津门,绝口不谈时事、惟以参禅下棋为乐”。段祺瑞在天津生活七年,以顾水如、汪云峰为代表的南北棋手追随段祺瑞来到天津。这一时期,天津成为与上海南北相望的重要围棋中心城市。

  李鸿章的嗣子李经方与段祺瑞为挚友,在津经常看段祺瑞与棋手下棋,咏诗一首:“俨同运甓惜光阴,镇日敲棋玉漏沉。代谢几人称国手,后先一著见天心。漫争黑白分疆域,转瞬兴亡即古今。局罢请君观局外,纵横南北气萧森”。段祺瑞和韵作“孜孜闻道惜分阴,国势飘摇虑陆沉。颠倒是非偏鼓舌,踌躇枢府费机心。纲维一破那如昔,虞诈纷争到直今。恶贯满盈终有报,难欺造物见严森。”可见,段祺瑞下棋之外,雄心不减。

  段祺瑞热爱围棋。他为引进日本棋艺牵线搭桥。民国初期,为促进中日围棋交流,他邀请日本名手访华,并提供资金支持。1918年,六段棋手广濑平治郎访问北京;1919年夏,日本青年棋手濑越宪作来华。影响最大的则是本因坊秀哉的来华。本因坊秀哉是日本国第一高手。1919年9月,他率广濑平治郎、高部道平、岩本薰等名手来到北京,与中国棋手下了近二十天的让子棋,随后去上海访问。在这期间,他曾授予顾水如、段宏业等人围棋段位,授予段祺瑞“名誉七段”。中日围棋交流源远流长,但作为日本“第一高手”来华表演棋艺则是空前的。

  其次,段祺瑞资助了大批围棋名手。民初以来,一些围棋名手鲜有优裕的生活。当时段祺瑞先后设棋社于北京五堂子胡同及府学胡同的府邸,进出的棋手极多,段氏资助这些人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挂虚职、支干薪;二是对局时给奖金。据说,段府每个月用于围棋的开支超出千元。在众多棋手中,有两个人追随段祺瑞最久,一是汪云峰,二是顾水如。汪是北京人,民初棋手中资历最深的前辈。顾水如是上海金山人,9岁随父兄学围棋,16岁时乡里已无敌手。后到上海,先后受教于无锡范楚卿、合肥张乐山等高手。宣统元年(1909),在《时报》馆工作,辟 《围棋》专栏,由顾任编辑,登载棋局、棋话等,从此蜚声沪上。

  1914年,顾水如到北京比试棋艺,击败北京名手汪云峰、伊耀卿后轰动北京,誉为“围棋圣手”,被段祺瑞大为赏识,收于门下。在此期间,顾与日本围棋高手结交。1917年,应邀东渡日本,接受现代棋理熏陶,融会中日棋道于一炉,蜚声于国际棋坛。回国后向段祺瑞提议,由政府邀请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1926年,顾水如随段祺瑞定居天津,住在法租界广德里9号,顾在北方棋坛独步十年,与南方刘棣怀齐名,时称“南刘北顾”。顾水如在天津,除了围棋,还喜欢昆曲,是一位鼓曲家。他还利用段祺瑞的影响,在旧官僚李律阁、王克敏、李赞侯等人的资助下,在福禄林大酒店(后为永安饭店)成立天津棋会。

  棋会成员金亚贤、骆子良等北京棋手来到天津暂无居所,住进段祺瑞姻亲龚心湛的住所(重庆道64号)。龚心湛与段祺瑞同乡,曾任代总理。1926年任交通总长时与段共进退,定居天津。棋手们日常起居在一楼,段仍按月支付薪水,在以后的日子里,棋会一般弈棋活动都在重庆道举行。高水平的围棋活动,成就了天津围棋史上的辉煌。

  围棋高手在天津

  1933年,段祺瑞离津赴沪,但天津棋坛仍然活动频繁。

  著名棋手金芝亭是杭州人,顾水如的朋友和助手。随段祺瑞、顾水如来到天津后,任天津棋会围棋指导。他住在贵阳路三星里6号,房子虽小,“而座客常满,从游问艺者不乏其人”。1928年,濑越宪作品定中国棋手,金芝亭与魏海鸿、崔云趾、金亚贤诸人同列第五等,围棋地位大约在国内第11—20名之间。1929年《文艺月刊》连载他与吴清源对弈三局,2败1胜的战况,显示其不俗实力。1933年,段祺瑞与顾水如移居上海后,金芝亭仍留在天津以教授围棋为生。1935年,他在三星里成立了天津围棋社,固定社员达20余人。

  受段祺瑞影响最大的棋手还有吴清源。吴本是福建人,两岁随父来到北京,因其自幼热爱围棋,九岁时曾与顾水如、汪云峰等国手对局。1925年春,顾水如领着吴清源见段祺瑞。吴清源本名泉,段认为称吴泉不够亲热。一位棋手提出,从“泉”出发,应作“清源”,段表示赞同。段祺瑞喜欢吴清源,因其父亲新丧,以供学费为名,每月拨款100银元。从此,吴清源经常出入段府。第二年,段祺瑞隐居天津后,吴清源得到靳云鹏、潘复、王克敏的资助。

  日本商人山崎有民欣赏吴清源的才能,有意让他去日本习棋。1926年,吴清源战胜日本棋手岩本薰后,闻名日本。不久,日本著名棋师濑越宪作派弟子井上孝平来华,试探其棋力,吴又取得全胜。随后,在濑越宪作与山崎有民的推动下,促成吴赴日学习。

  1928年10月,吴清源由其母及其三哥吴浣陪伴,跟随山崎有民来到天津,由此乘船东渡日本,从此在日本一举成名。

  吴清源的二哥吴炎在南开大学读书,经常寄天津《大公报》《庸报》给他。他对《庸报·道慈专刊》刊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1934年10月,吴清源比赛后晕倒在厕所,后提出要回国到天津求道。

  1935年10月9日,吴清源乘船来到天津。当日下午就到《庸报》拜访,交流求道问题。第二天,吴清源拜访了对他有帮助的潘复。潘复见他身着和服,观瞻不便,立即叫裁缝赶制多件长袍马褂。吴借居黄家花园西安道尚友里漫画家童漪珊家中,童在《庸报》工作,是吴炎的“发小”。吴清源在津还拜访了张伯苓先生,二人十分投契。他不仅与在津的日籍棋手对弈,更与名手金芝亭对局。12月初,在吴炎的陪同下,吴清源返回日本。

  段祺瑞长子段宏业也是著名棋手,棋力胜过父亲,“父子鏖兵”总是招招紧逼,把老头子杀得一败涂地。段宏业在天津当上正丰煤矿总经理后,养尊处优,很少下棋。不过,他经常参加天津棋社活动,并给以资助。吴清源来津时,段宏业曾率天津围棋社成员在东兴楼设宴招待。

  金芝亭去世后,天津围棋社活动中止。1942年,由五五墨水公司老板资助,在黄家花园河北路33号成立了五五围棋社。社员有段宏业、陆松年、鲍成麟、吴玉如等,此外北京棋手刘棣怀、过惕生、金亚贤等人也到五五俱乐部比赛。年轻国手邵继濂(天津港务局工程师)也是俱乐部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