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流水一样的人生,有节奏,有规律,前前后后,总是那么有条不紊,潺潺流淌。回想一下我自己的人生,总是凌乱不堪,反反复复,颠三倒四,偶然与必然纠缠不清,流水一样的人生其实是不大常见的。
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也是如此的。小时候应该读的书,没读过。读不懂的书,却早早地读了,囫囵吞枣,一无所获。小时候,喜欢诗歌。在还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年纪,却早早读到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乡下的岁月里,还不懂什么叫生活,更谈不上理解欺骗了,只能感慨大人是真理的化身,老师是绝对真理的化身。不过,普希金这首诗,让我回味无穷,觉得无限的美好,无限的享受。好在哪呢?不知道,就是感觉很好。文学和艺术,总能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它并不是以人的理解程度作为入场券的。这大概就是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吧。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诗体小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我读了大学中文系,在此之前,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梦想当一个诗人,所以很早就买下《叶甫盖尼·奥涅金》,把它放在书架上,一放几十年。那时,叙事诗,我是读过一些的,但诗体小说,的确没读过。在我印象中,诗就是诗,小说就是小说,就像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一样,混在一起,不伦不类。而诗体小说,像杂食动物一样,不那么纯粹。我明白自己的认识很浅薄,但因为感觉不那么舒服,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阅读欲望。几十年过去了,今年整理书架,又抽出了这本书,自己心里先说了一声“惭愧”,作为一个普希金的痴迷者,没读过他的诗体小说,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正是这种强大的动力,让我开始阅读《叶甫盖尼·奥涅金》,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版本。读老版本的书,让我体验了心灵的沉静和岁月的沉淀。
一读之后,便放不下了。一边读,一边感慨:真该早点阅读呀!这样的诗体小说,也只有普希金才能写出来。俄罗斯那么多诗人,谁有这份才能?奥涅金的身上,有普希金浓厚的影子,有令他嫌弃和厌恶、同情的自己。他被裏挟着,身不由己,难以自拔,正因为有如此痛切肌肤的体验,这些痛苦和沉重才能被他写得入木三分,奥涅金的形象才能如此丰满立体。在我看来,如果说普希金是一只蝉,奥涅金便是一只蝉蜕。他弃绝了虚浮的肉身,灵魂得以解脱和升华。
诗体小说中的议论部分,惹得我不时放声大笑。天呀,天才的普希金,还能这么写,而且写得如此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那得需要多大的才华。简直是精准打击呀,每一颗子弹都命中了靶心。不过,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一部分,就像一个清醒的人在看自己酒醉时的情形一样,一目了然,清晰无比,没有一丝遮掩。可以说此时的普希金,在看彼时的普希金,只不过彼时的普希金叫奥涅金而已。
我没想到,在诗体小说中,运用了多种诗歌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多样的,随心所欲,驾轻就熟,简直像闲庭信步,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超级的、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让人惊叹,就像一个小小的衰弱的心脏,承受不了轰鸣不已的交响乐一样。我感到了一点窒息,震撼,战栗。我读的诗体小说不多,或者说很少,但我觉得能有如此表现力的世界级的大师,不多。谁能够在一部诗体小说中不停地变换身份和视角,且把多种诗歌的表现形式从容不迫地加以运用呢?
最令我震惊的是,普希金把自己生命的密码、死亡的方式,都在小说中加以泄露。他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地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终结方式:决斗身亡。很多作家都这样做了,令人痛心,以至于有的作家大声呐喊:不要再写死亡啦!我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但不少作家在描写死亡时预告了自己的死亡方式,投海、跳楼、枪杀等。
这是一份迟到的阅读,我可以惭愧,但不会后悔。毕竟,不同阶段的阅读,有不一样的收获。对于一个钟爱阅读的人来说,无论什么书,无论什么时候读,都不算晚。因为经常阅读的人,就算没有收获太阳的温暖,也会享受到月亮的浪漫。唯独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那就是:向普希金表达敬意的时刻,是晚了一些。迟到的阅读,也是一份迟到的敬意和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