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性刚嫉恶,料事如神。”“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这是《明史·刘基传》对刘伯温的描述。从这些文字里,可见刘伯温的相貌、性格和才华。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天文、兵法,于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走上仕途后,曾历经宦海沉浮,或被劫、或被羁管、或被抑弃官,但其雄心壮志始终不改。投奔朱元璋后,他成为朱元璋创业打天下的首席军师,辅佐朱元璋剪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尤其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略决策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信奉民本思想,认为施德政、得民心是为政之要,主张以法治国、执法须严,还悉心参与修订《大统历》,为明朝的天文历法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元璋称帝后,拜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基础,向朱元璋提出了不少治国方略。譬如:他主张德刑并用,以德为本,以刑为辅,“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他强调德治的关键在于吏治,选人用人应当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让那些秉公执法、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级官吏;他提出“当使纲纪振肃,而后惠政可施”,奏请朱元璋立法定制,还与李善长等功臣编纂《大明律》,对维护国家秩序和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一生著述颇多,有《郁离子》4卷、《覆瓿集》10卷、《写情集》2卷、《春秋明经》2卷、《犁眉公集》2卷,等等,但集中阐述军事理论的便是《百战奇略》。《百战奇略》又名《百战奇法》,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书为依据,结合战争实例,系统论述了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等足足100种战法,故称“百战奇略”。它在开篇《计战》中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强调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极端重要性;在《变战》中说“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阐释了因敌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原则;在《信战》中说“上好信,下用情”,强调了统兵用兵只有以信为本才能上下同欲、克敌制胜;在《忘战》中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阐明了和平时期忘战的危害性和备战的必要性。《百战奇略》通篇谈论的是战争,但也特别提出了反侵略战争的思想理念,认为侵略战争有百害而无一利,并提倡用“大同”来制止侵略战争。这种思想理念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难能可贵,值得赞赏。
刘伯温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百战奇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专著,是我国军事文化的重要遗产,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中有些理念值得商榷,有些观点需要摒弃,唯有批判地继承、鉴别地吸收,才能为今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