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程千帆先生73年前发表于《语文学习》的《宁可少些》一文,感慨颇多。程先生认为,写作不应单纯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应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用精简的文字为读者节省时间、提供价值。
在自媒体时代,写作的门槛似乎被降低了。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人人都渴望在流量浪潮中分得一杯羹。为吸引眼球、获取关注,大量创作者陷入“数量至上”的怪圈:日更数篇、追逐热点、批量生产。更有甚者,借助AI工具批量生成同质化内容,标题夸张、内容空洞。这些速成文章看似满足了信息的即时性需求,实则如同速食快餐,食之无味。数据显示,有些平台日均新增内容超百万条,但真正被读者反复阅读、收藏分享的优质内容却极少,这无疑是对“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的残酷讽刺。
AI技术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写作的功利化倾向。只需输入关键词,便能快速生成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文章。这看似提高了效率,实则扼杀了写作的灵魂。当创作者放弃独立思考,依赖算法生成内容,文章便会失去人性的温度与思考的魅力。
程先生强调,写文章要对读者负责,要为读者节省时间。而当下的快餐式写作,恰恰背离了这一初衷。大量冗余、重复的信息充斥网络,读者在海量内容中艰难筛选,经常读到“错也不错,用也无用”的文章,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还容易陷入信息焦虑。更严重的是,低俗、虚假的内容泛滥,会误导读者的认知、侵蚀读者的心灵。
“宁可少些”并非否定文章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正如先生所言,“如有必要,长文章并不是绝对不能写”。关键在于,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小精悍的文字,都应建立在对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之上。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优质内容更显稀缺与珍贵。那些真正深入生活、洞察人性、传递真知灼见的作品,即便数量有限,也能凭借强大的生命力脱颖而出。
写作的本质,是思想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自媒体与AI交织的浪潮中,我们更应坚守“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创作准则。以专注打磨字句,用匠心沉淀思想,摒弃速成的浮躁与功利的敷衍,以真诚叩击读者心灵,用深度传递文字温度。这不仅是对自我写作技艺的珍视与守护,更是对读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