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挑战”? 别让伪善成为骚扰的遮羞布!
日期:06-08
深夜街头,一名女性步履匆匆,身后却跟着举着手机的男性博主,嬉皮笑脸地喊着“别怕,我送你回家”。镜头记录下女性的惊慌躲避,博主却紧追不舍,随后将这段“追逐”配上夸张的解说和笑声,冠以“深夜护送陌生女孩回家挑战”的名头发到网上。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这类由部分男博主发起的所谓“护送挑战”引发了广泛质疑。打着“挑战护送100个女孩”的旗号,视频内容实则充斥着尾随、搭讪、追逐陌生女性的低俗桥段,甚至衍生出“挑战捉100个老婆回家”等恶搞段子。画面中常见的是女性仓皇的背影,搭配博主挤眉弄眼的猥琐表情和轻佻的画外音。即便部分视频标注“剧情演绎”,其呈现方式也刻意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更暴露了拍摄地点等隐私信息。
面对汹涌的舆情,平台通报了对相关主题视频限流不予推荐,并对典型账号“赵星冉”等采取了禁言、清除违规增粉等措施。然而,公众的疑虑并未消除。相比此前对虚构内容创作者的严厉封禁,此次对明显物化女性、将骚扰娱乐化、消解女性安全严肃议题的行为,仅处以“禁言”而非彻底封号,被不少人视为“罚酒三杯”。这种处罚力度与行为潜在的危害相比,显得不够匹配。
问题的核心在于,无论是否标注“剧情”,这类内容都将骚扰行为进行了娱乐化包装。法律专家指出,未经同意拍摄并公开女性肖像及住址,涉嫌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视频中出现的尾随、追逐等行为,在现实中甚至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更令人忧心的是,算法将此类内容推送给青少年,无形中强化“骚扰即娱乐”的扭曲认知,将女性物化为戏弄对象。
真正的善意行为本应获得尊重。今年年初,视障女孩“丸子小仙”跨越1200公里独自返乡并获得高铁、地铁工作人员及乘客接力护送的暖心事件,既是个人勇气的体现,也是社会协作温暖的缩影。而将“善意护送”异化为骚扰女性的剧本,消费的是女性的恐惧和社会的信任,伤害的是公共议题的严肃性。平台对此类内容的治理,不能止于事后限流和禁言。需要建立更清晰、更严厉的“骚扰类内容”红线标准,对屡教不改者坚决封号;更需要从算法推荐机制入手,降低这类以冲突和猎奇博眼球内容的传播权重,而非依赖事后补救。同时,当视频内容涉嫌真实违法线索时,平台有责任配合执法调查。
平台与监管者需警惕“剧情演绎”成为违法行为的遮羞布,以更坚决的处置划清娱乐与侵权的界限。女性的安全与尊严,不该成为低俗剧本的牺牲品。真正的守护,不需要剧本;有效的共情,更不必以恐惧为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