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白描“旅途”,诗意弥漫

日期:05-29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付秀莹的短篇小说《旅途》,刊于2025年第3期《长江文艺》,被第4期《小说选刊》和第5期《小说月报》转载。小说以白描笔法描述主人公乘车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叙述者以介入者身份,传达出浸润式体验,让旅途中平凡琐屑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片断,生发出让人品咂回味的诗意。点墨晕染成画,细枝绽满花朵。这篇小说让我们明白,只要以文学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那么诗意的日常便有了可能。

  小说中“我”对周围旅客观察得很仔细,并将瞬间的心湖涟漪,形象地描绘出来。比如文中写到穿条绒裤子的乘客,其臀部处因久坐,磨得发白发亮,“像是打了一个亮闪闪的补丁”。这个比喻诙谐贴切。它让读者不由想起自己遇到过的穿条绒裤子的人,引发共鸣。无疑,这是作者对描述对象创造性主观再现的缘故。这就是写作者的功力。

  小说中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景象变得鲜活可感。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它让你的感觉器官瞬间打开,提高你的意识灵敏度。它让我们发现原本疲惫不堪的旅途,在文学视角参与下,竟如此趣意盎然。

  当然,这篇小说的叙述不是无机的,它跟着叙述者的感觉走。比如,小说中的“我”这样描述列车行驶对乘客的影响:“车轮和铁轨的撞击声轻微而琐碎,持续不断,构成一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背景音……车身似乎在有节律地摇晃,渐渐在这种摇晃中构成另一种新的平衡。我想很可能是节律,这种稳定的可预期的节奏感,把奔波在外的紧绷和仓促平衡掉,令人卸掉盔甲,变得柔软和松弛。”这里提到的背景音和节律感,让人秒回坐高铁的时刻。作者通过“背景音”的特点,推导出“节奏感”。这种深入肌理的推理和联想,让人明白了旅客在列车上的神态“变得柔软和松弛”的缘由。叙述者仿佛站在更高维度,点透了人在生活表象之下于人类学层面的某种本质,让读者在这种共性中得到心心相映的印证和慰藉。如此,不仅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得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时刻变得可堪玩味。

  也正因“我”带着情绪地讲述,让这篇作品成为一篇具有动态感的小说,而非纯粹写人状物的散文。任何小说都是动态的。这种动态表现为从某种不平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演变。比如一般小说,有明显故事情节变化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动态走向。而这篇小说呈现出的动态只是一种情绪变化。这里有冰山理论的影子。小说所展现出的旅途见闻都如同海面上的冰山,没有实写细描的是叙述者出差的原因:“我只不过是想出来透口气。像一条在水里压抑太久憋坏了的鱼,渴望浮出水面,呼吸一下外面自由的新鲜的空气。”在工笔红描雪夜列车上的种种温馨场景之后,“我”心中却泛起大学时代和老公手拉手在大雪中畅游校园的豪情。于是,我们骤然明白:列车上的一切,就如同当下生活,一切安然无虞,但总感觉温温吞吞,再也找不回青春时的激情。而在小说末尾,“我”在车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还穿着当年那“如同燃烧的火焰”的大红羽绒服,老公仍像大学时一样穿着白衬衣,他竟然还要脱下来给“我”披上。

  大雪之中的一次用心体味的旅途,让“我”找回了从前的激情,感到了心灵的呼吸,发现了“被这场大雪滋润的干涸的日常生活深处,那被忽略已久的微末而珍贵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