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浩月在散文《我有的是时间》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日本的银阁寺有一个独特的苔藓花园,里面长满了美丽的苔藓。夏日闷热的天气里,一位园丁在专注地打理花园,用竹镊子把枯死的苔藓夹起来放在空篮子里,日日如此。有人好奇地问他,这么多的活儿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园丁笑着说,他照料他的花园已经25年了,他有的是时间。
韩浩月将此上升到这样的精神高度:“他在有意把自己的时间拉长,仿佛唯有用如此坦然的态度来面对时间,才能雕刻出他坚强的灵魂,在对抗着逐渐被时间销蚀的一切。”这令我联想起加缪笔下日日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这位园丁让韩浩月联想起的则是作家麦家。麦家躲进了山里的一间寺庙,专注于新作《人间信》的写作。韩浩月觉得麦家也如同银阁寺里的园丁,可以职业地照料自己的文字“苔藓”,把那些不好的“苔藓”挑挑拣拣剔除出去,留下那些生长茂盛、生命力顽强的“苔藓”。
我跟远在老家的母亲通电话时,母亲告诉我,她正在做豆沙馅的包子,用的是自己种的红豆。她制作豆沙馅的大致程序是:用高压锅炖烂,然后再捣碎,用纱布滤壳后,加糖,搅拌成泥。我说这么费事,不如直接买,也很好吃。母亲说,也不费事,她有的是时间。我听到这里就笑了,因为恰巧刚刚读到另一种“我有的是时间”。我在想,母亲滤去豆壳,精心制作绵软香甜的豆沙馅,是不是也是在留下那些美丽的“苔藓”,打磨自己独有的生命样态。
出门散步,听到几个老人在讨论是否要参加一次保健品促销活动,重点是有毛巾作为小礼品赠送。有老人表示愿意参加,也有老人拒绝,说这类促销一般都不可信,为一条毛巾耗时半天,不值得。那位要参加的老人说他不买保健品就是了,反正可以领毛巾,他“有的是时间”。我在想,该怎么评价他的“有的是时间”呢?在苔藓、豆沙与毛巾间,在人与自然、自我、消费品的关系里,有境界高下之分吗?年轻时的我,会轻易地做出价值判断。如今的我,会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好在我也“有的是时间”去慢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