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千万换实习”被叫停
撕下“合规”的遮羞布
日期:05-29
近日,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推出的“高端客户子女名企实习计划”引发热议,该计划为客户子女提供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和微软等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但设定了“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条件。事件曝光后,字节跳动、中信建投等多家企业否认与银行或第三方合作招聘,强调仅通过官方渠道录用。兴业银行随后回应称,企业最终决定实习机会归属,并为推广表述不完整导致的误解道歉,同时暂停了该项目。
“这是明码标价存款换实习?”“富人赢者通吃,这种金融特权挤占普通家庭孩子的机会!”当金融机构将名企实习机会包装成千万存款的“理财收益”,寒窗苦读的年轻人发现,个人履历在雄厚家财面前黯然失色,“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遭受严峻挑战。
类似操作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从基础教育择校、升学申请辅导,到毕业实习就业,只要客户开口,私行无不调动资源“个性化”满足。服务链条之长,渗透之深,令人咋舌。比如有银行私行利用集团资源,为日均资产超6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子女定制“集训+实习”套餐,覆盖金融、实业多个平台。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资源置换”正从过去的暗箱操作、人情托请,堂而皇之地走向前台,披上“合规”外衣——储户“自愿”存款,企业“自主”录用,看似每一步都“程序正当”。甚至有论调为其开脱,称“显规则”好过“潜规则”,“明码标价总比打招呼好”。此乃混淆视听!“打招呼”是破坏规则,“明码标价”则是彻底扭曲规则本身。前者尚可追责,后者却以“透明”之名,掩盖更深层的不公。正如古代捐官制度,标价看似“公平”,实则蛀空了科举残存的公正根基。若默许“存千万换实习”,不仅冲击教育公平信仰,更令阶层流动的通道日益逼仄。
此外,“以大厂实习岗位兑换固定存款金额”的模式还可能违反“取款自由”原则。银行要求储户存入相应金额且在子女实习期间不转移资金,这属于附条件的储蓄合同条款,涉嫌通过利益绑定限制储户取款自由,以吸收和锁定大额存款。银行为揽储和追求业绩,忽视社会责任与道德底线,监管若不能及时跟上,将给此类不当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教育公平是社会良心的底线,就业机会是映照时代公正的镜子。兴业银行暂停项目,恐怕是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若不能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类似乱象必将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当务之急,是监管部门出手,严查此类捆绑交易,建立长效审查与问责机制;银行自身须恪守职业伦理;全社会更需共同捍卫“奋斗创造价值”的信念,为所有年轻人铺设公平、公正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