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陆先生近日突发奇想“历练”孩子,让9岁娃独自坐地铁,结果,孩子走丢了。独立能力的培养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但专家提醒,别狠心逼孩子“独立”。
狠心“独立”
让孩子变胆小
演员马伊琍曾说过她的故事,她的两个女儿因为养育方式不同,性格迥异。大女儿爱马刚出生3个月,因为信奉一些要让孩子尽早独立的说法影响,她狠心把孩子“独立”出去,要求分床睡,坚持用“哭声免疫法”,机械性训练孩子睡眠,要求孩子尽快独立入睡。在平时教育中,马伊琍对大女儿也是异常严格。结果,爱马变成了一个非常胆小、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女儿出生后,马伊琍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原先这种冷酷、疏离的方法,给孩子温柔的呵护和耐心的引导,小女儿性格就明显开朗活泼许多。
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尽早“独立”,常常故意让孩子单独置身于恐惧的环境当中,以为这就是独立。殊不知,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不仅缺乏安全感,还会处于“淡漠的情感”状态,不断降低对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有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孩子只有在依赖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获取充足的安全感和爱,才能真正地踏上独立之路。因此,想要培养真正独立的孩子,就必须先为他设立“不独立”的条件,让他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有权依赖你。在孩子独立与依赖之间,获取求助的力量,是建立孩子独立感的根本。
要顺应
更要接纳和平衡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青少年是否会求助他人进行过研究。他们找了184个青少年,追踪12年,分别在13岁、18岁、21岁时问他们这些问题,并看他们在25岁成熟时各方面的独立状况。结果发现:愿意求助的青少年,其实更有能力在未来独立生活,更具有独立、成熟的判断,懂得运用资源来做各种重要的决定。
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弱点。一位妈妈在培养孩子时,总结了这两点经验:遇事,让孩子自己先思考;一直告诉孩子“当你发现你无法完成一件事时,记得去求助”。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背后,永远都有后盾”。
当然,不逼孩子“独立”,并不意味着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娇生惯养。有心理学家总结过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三个因素是:顺应、接纳、平衡。要顺应,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可强势逼迫孩子“独立”,也不要在该让孩子能独立行走时,还将他当成“襁褓的婴儿”。要接纳,孩子终有一天要慢慢“远离”父母的生活,不必抓得太紧,也别推得太远。要平衡,先给孩子依赖感,才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家长要先“放手”,孩子才会有独立。
特别提醒
把握七个年龄点
以下是7个关键年龄点,一般家庭的家长可以试着逐渐放手。3岁:教孩子使用餐具,鼓励他们自己吃饭。5岁:鼓励孩子学会独自休息,在自己的房间里入睡。6岁:教孩子如何安全地使用浴室设施,鼓励他们自己洗澡。8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是培养他们独立性的重要一步。12岁:鼓励孩子学习做饭。这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13岁: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18岁:让孩子开始自己做出重要选择。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