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逛旧书店杂忆(3)
我还曾和姜先生约定,待我的新书出版了,也要放在他的店里出售。如今,我的书已经出版,但模范书局却没有了。与模范书局有些类似的,应是佳作书局。有次去“798”,恰好同游的友人也是位爱书人,他带我去了佳作书局。这里有一个专门出售外国艺术画册的区域,我虽然对画册极有兴趣,但并不研究艺术史,故而对这些异国珍籍,敬而远之。尽管如此,我很是希望这家书店能够长久的存在。说来我之所以希望旧书店存在,是因为在每一家旧书店里,我几乎都有不同的收获。那是过去无数旧书的重新组合,犹如无尽的宝藏一样。而在新书店里,特别是在趣味相近的新书店里,你的感受往往是一致的。故而在旧书店里看书,很像是一次次的奇遇,十分美妙。
如今网络旧书店兴起,但我依然还是喜欢那种旧书店里淘书的感受。因为你的每一次逛旧书店,就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是半日的闲暇,是一种别样的仪式。在网上淘书,这种感觉是完全没有的。在旧书店,可以去摩挲、翻阅、比照这些旧书,甚至可以闻到旧书所散发的独特的气味。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旧书之中看到你所偶然见到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如果在网上,已被店主告知了,那些突然带来的兴奋,完全消失了。故而网络旧书店带来的,可能是便捷;但丧失的,很可能是读书人长久对书的兴趣。
大钟寺在过去也有几家旧书店。印象中,这里曾经卖出过初版本的《域外小说集》,记得藏书家陆听先生曾兴致很高地与我谈起,其经过真是一波三折。大钟寺旧书店似乎很快衰落了,我去过几次,有一次是经过,进去看了看,竟买到一册南京《开卷》杂志的特辑,为全国书市印制,印量很少。这本民间刊物,我之前在南京就见过,再相逢,似乎颇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受,也从此和这家小刊物结缘了。大钟寺的红墙绿树,分外古朴与幽静,读书人在这里淘书,似乎也有着特别的雅趣。
什刹海的荷花市场过去也有几家旧书铺子,可惜我没有去过。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潘小松先生曾在那里淘到一册《莎氏乐府本事》,品相极好。他还买到一册《法国戏剧》的合订本,售价四百元,他用一千元的新书来了个以物易物,真是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