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自古以来,蟋蟀是人们最熟悉的昆虫之一,别名“促织”。而它的俗名“蛐蛐”,就是“促促”的转音。在秋凉时节,蟋蟀叫个不休,似乎在提醒主妇为家人准备冬衣。《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载:“幽州人谓之趣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鸣,懒妇惊’是也。”
自夏至秋,只要是适合蟋蟀生活的地方,到处都能听到它的叫声,诗词里常以它的鸣叫来衬托孤寂凄清的意象,如“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离绪万端,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后宫每至秋时,妃嫔将蟋蟀关入小金笼中,放在枕畔,夜间听着它的鸣声入眠,聊以排遣寂寞。古诗中常出现的鸣虫还有“莎鸡”,又名纺织娘、络丝娘、络纬,这些名字来自于它很像纺线声的急促鸣叫。古人曾认为它是蟋蟀的一种,其实莎鸡是螽斯科,蟋蟀是蟋蟀科,只是外形和习性有相似之处。
虽然蟋蟀被称为“鸣蛩”,但它的发声并不是用嘴巴唱出来的,而是靠翅膀摩擦发出声音,并且只有雄性蟋蟀会发声,相应的,雌蟋蟀的听力更敏锐。雄蟋蟀赖以发声的器官是它前翅上像锯齿的音锉,左右前翅相互摩擦振动时,就会“鸣叫”,声音越响亮,吸引到雌蟋蟀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了能够发出最强音,蟋蟀家族中还出现了“技术高手”,能够因地制宜制作工具,帮助自己扩大声音,它就是蟋蟀科树蟋亚科的树蟋。树蟋又名竹蛉,从名字就能看出,它习惯栖息在植物上,并不像其他蟋蟀那样爱好挖土打洞,或居于墙缝、屋角。树蟋的体形比普通蟋蟀小巧得多,成年树蟋的体长仅有两厘米左右,形状像微型琵琶,翅膀像轻纱一样透明,全身呈绿色或浅黄色,几乎可以和树叶融为一体。
夏夜,雄树蟋争先恐后地竖起翅膀摩擦,体形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劲。但树蟋的身材有大有小,体形较小的雄树蟋无疑竞争不过体形更大、更强壮的雄树蟋。为了争分夺秒赢得雌性青睐,它们的解决办法是给自己做一个“扩音器”。小树蟋先挑选大小合适的树叶,在叶子正中央咬出一个比它稍大一点的小洞,上窄下宽。随后,它将头和前腿伸进洞里,用翅膀的边缘抵住叶子,开始摩擦。叶子起到了增大翅膀摩擦面积的作用,也减少了声波在空气中重叠并相互抵消的可能性,从而让音量有效增大。利用这种工具,树蟋的求偶声增大了8分贝至12分贝,相当于比平时发出的声音大两三倍。
科研人员发现,在树蟋群体中,只有体形最小、发声最弱的树蟋才会制造这种叶子“扩音器”,但效果却很显著。雌性树蟋听到这种被扩大的叫声的频率更高,为之停留的时间也更长,这为小型雄性树蟋增加了繁殖后代的机会,也算是发挥智力优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