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袁汉清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人开班前晨会,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然后分配当天的工作任务。
袁汉清:最近天气逐渐热起来了,树木花草都需要浇水,尤其是草花不耐干旱,基本每周都得浇一遍水。那些高大的乔木,像国槐、柳树半个月到一个月浇一次水都没问题,主要是把树根部做个水圈,一次能多浇些水。像马蔺、狼尾草、荷兰菊、委陵菜这类的草花得用微喷带浇灌,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浇水的时间会集中在早上或傍晚,中午天气热起来的时候就不合适浇了。
除了绿化用植物,这里还有包括梨、山楂、杏、柿树之类的果树6000多棵,葡萄园13000多平方米,果园也是这里养护的重点。
袁汉清:树木一般春季和秋季进行补植,更有利于他们扎根生长,平日的补植工作一般是一些个别的花卉补栽和补种,你看,在七米路那里,荷兰菊今年长势不太好,我打算把这部分重新翻地,种上硫华菊或者百日草,这两种花花期长,都挺好看的。
一会儿得给树打杀虫药。最近这个时期,很多树生出了尺蠖,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吊死鬼”,这种虫子其实比较好治,常见的杀虫药都有效果,防治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蛀干害虫,他们比较讨厌又麻烦,直接咬树木的内部,不容易发现。像天牛就喜欢咬柳树,木蠹蛾喜欢咬白蜡,治理它们比较费脑筋。刚开始栽种的时候,一般会在容易被蛀干的树根部撒些药,随着植物生长,药会被植物吸收,等到虫子咬树的时候就会中毒;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发现有虫洞或者被咬的沫子时,会用针管人工往虫洞里注药,这种方法效果就稍差一些,一是虫洞很隐蔽,二是功效太低。我们倒是有个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用杀虫剂和渗透剂结合,把药喷洒在树皮上,通过渗透剂让杀虫药直接渗透到树干里,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转眼间就到中午,吃过午饭后,袁汉清稍作休息,就和同事一起带着除草机器来到长势“喜人”的杂草丛生区。
袁汉清:除草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常用的有遥控式剪草车,像玩电子遥控车一样,还有一种坐骑式剪草车,像开小车一样,边玩就能边把杂草都清除了,剪下来的草也会做还田处理。除草还有一种新型技术,用封闭剂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让杂草长出来,去年种的那片波斯菊就是用了封闭剂,效果还不错,除了波斯菊别的都长不出来。
一会儿工夫袁汉清把剪下来的杂草收拢到一起,不久这些“肥料”就会还给土地。
袁汉清:堆肥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杂草基本上就是直接打碎还田,树枝之类的我们就用机器粉碎成小颗粒埋在土里,让他们自然降解。除了这些工作,夏日光照过于充分时,一些光滑树皮的树木会出现日灼现象,往树干上涂白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常见的树干上涂白不仅仅是因为可以防病虫害,好处还不少了。
果树修剪也是目前很重要的工作,那些干枝、病枝、内藏枝、下垂枝、交叉枝等都需要剪掉,让果树造型更加美观且长势旺盛。
水系内湖面上的工作,主要就是清理湖内水草、芦苇,以及通过蓄水或排水对湖水水位进行管理。日常巡查是每天必做工作,清扫园区内的卫生、发现清除一些安全隐患,保障游客安全。深秋需要给部分怕冻树木做保暖,初春时我们会整园清理,喷洒杀菌剂,迎接生机勃勃的新的一年。
转眼就到了傍晚,袁汉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一整天,他把一整年的工作说了个七七八八。
记者手记
每天的点滴工作 汇聚出水绿融合
整篇采访中,和袁汉清交流最多也最久。他一天做了很多小事情,时间就这么被这些小事情占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感慨从最初的拆迁地到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其实幸福就在这些点滴的变化中,他记得那些小树苗栽种的时候只有几根树枝,还得五花大绑固定住,现在都能坐在它们下面乘凉了。
在西青区生态绿屏中,像袁汉清这样辛勤工作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每天的点滴汇聚出了水绿融合、生态惠民的生态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记者 赵秋艳 漫画 苑靖
摄影 潘立峰 部分图片由王稳庄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