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
破除偏见方能消解焦虑
日期:05-28
近日,一位自称“11年某知名集团特聘顾问”的汪教授在网上突发怪论,称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他在书中写到,“经消毒的碗筷,再用开水重新泡一次,还要把那个塑料纸和泡碗的水,专门拿个器皿来倒在里面,那个场景非常糟糕”。
撕开塑封、倒水、旋转碗沿——这套行云流水的烫碗习惯,根植于湿热气候下的生存智慧,后与茶文化中的“洗具”仪式融合,成为广东等地的文化符号。其实,外出就餐前用开水烫碗,早已从广东人的地域习惯演变为多地的集体仪式。即便科学实验表明,餐馆80℃热水烫洗数秒仅能冲走浮尘与洗涤剂残留,杀菌效果有限,但这一动作早已跨越实用价值,在心理上给人带来一种“自己动手确保卫生”的安慰。
因此,这位教授“恶心”之说一出,就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而以“恶心”评价文化习惯,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狭隘与傲慢。正如山西人因农耕传统重视午睡、上海人因都市节奏依赖咖啡,地域习惯本无高低,公众人物以“优越感”标签化群体,不仅情商低下,也没格调。
在这场因烫碗引发的全民讨论中,不少网友顺势质疑部分餐馆后厨和餐具清洁公司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有网友指出,统一消毒的碗在保鲜膜下仍有灰尘杂质,甚至有油污。还有人提到,饭店碗筷清洗流程简陋,洗涤剂和清水冲洗后仍不干净。更有媒体曝光餐具清洁公司环境差、消毒不到位的问题。部分消毒企业为压缩成本,将清洗流程简化为“洗涤剂一遍,清水一遍”,甚至将餐具置于太阳下晾晒。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餐具卫生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餐前烫碗就顺理成章成为消费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餐具消毒行业的失序,是监管缺位与违法成本过低的必然结果。黑作坊以正规企业50%的成本低价竞争,导致合规企业生存艰难。例如,海口某餐饮店被罚5000元后仍屡次违规,折射出“责令整改”的绵软无力。若不能以“顶格处罚”震慑违规者,以“消毒溯源”系统压实责任,再多的烫碗仪式也难有安全感。只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才能重建信任。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应加强自律和监管,提升餐具卫生水平,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对餐具卫生的疑虑。
作为一种文化习惯,与其苛责烫碗“无效”,不如倡导相互包容和理解,避免因一些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论和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偏好,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允许“无用”“不同”与“有意义”共存。而仪式感让生活有了松弛感,何必以“恶心”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