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即,不用思考就知道的事,就是良知。
《大学》的作者曾子,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顺序和情感上触动了所有中国人。但很多人却忽视了“修齐治平”的上半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尤其是致知。
阳明先生把孟子的“良知”理论移过来,与“致知”组合成“致良知”。致,是达到的意思。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
良知是什么?是心本来的样子。但阳明先生却在担心:良知人人都有,但有的人却不按照良知做事,因为他的良知被遮盖了。
致,像一只手,良知上面有灰尘,为其擦掉。致,也像一泉水,良知上面有泥巴,将其冲洗掉。致,也像铁锹,将掩藏在土里的良知刨出来。致,更像一个老师,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启动学生自发思考、自行学习,实际就是为学生光亮了良知。良知,是先天固有的善美和智慧。孩子学习好,说明学习的良知通透,没有被湮没和掩埋。
一个人将良知从内心的荒芜中拯救出来,洗刷得无比纯净,打磨得无比透亮,擦拭得无比光滑,于是这个人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单位是个好员工,对于妻子是个好丈夫,对于孩子是个好父亲,对于父母是个好儿子,对于国家是个好公民。
如何让善美与智慧炉火纯青,让良知通透光明呢?阳明先生给出了孔子的功夫:“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听,那些善的、美的、真的、优雅的、高贵的入耳入心。然后,多看。看到好的就默默地记住它,记在心里。
实际上,学习的功夫就是多听、多看,然后记住它。
学习自然要下工夫,但也要把良知的心路打开。比如树立目标、孝敬父母、诚信友善、仁义担当、性格管理,这些都是良知的体现。万万不可用学习的成绩把良知埋葬。相反,将树立目标、孝敬父母、诚信友善、仁义担当、性格管理放在第一位,那么学习就有了能量。
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