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临睡前,先生对我说:“和你说个事儿。明天我得陪咱爸去杨柳青看亲戚。”“咱家啥时在杨柳青有亲戚?”“远亲。”“那去干什么呢?”“没啥重要的事,就是去拜访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跑进卧室问我:“妈,爷爷昨天说今天要一家人出去串门,爸爸也去,你有啥想法?”那时,我正在屋里翻杂志,头也没抬地说:“没啥想法!如果你爸想让我去,早就和我说了。现在没动静,就意味着我可以自由安排。”“妈,我想去凑个热闹,你陪我去行不?”
“我不干讨人嫌的事儿。”说完这句话,我扔下杂志,抬起头,微笑着坐下来,郑重其事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听完我的话,她眨巴眨巴眼,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太高兴地嘟着嘴出了卧室。大约一小时后,孩子又蹦蹦跶跶到我面前:“妈,爷爷下班了。他让我问你要不要一起去?”
同样的问题,换了一个发问者。我思考片刻,认认真真告诉孩子:“麻烦我们家的小大人告诉爷爷,妈妈不想去。”我们说话间,先生也进来了,开始补充:“没提议让你去,是因为我觉得你身体不太好,本身你也不喜欢那种场合,一本正经地坐着,没话找话说,所以我没多言语,也没问你的意见。”
“嗯,我知道。咱家,爸是一家之主。他安排好的事,要是想让我一起,不会临走时才让孩子问我。你是他儿子,肯定知道他啥意思。既然这样,我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说我不想去。这样我在家舒服,他也不会别扭。”
半晌,他递过来一句话:“我媳妇长本事了。这可不像一个月前的你。”一个月前的我?我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我“大闹天宫”的事情。
孩子开学前夕,小姑休年假,要带公公婆婆去云南旅游,孩子也想去。一家五口人,老公支持,孩子想去,爷爷同意,奶奶弃权,只有我一个人反对。闹了一圈,天翻地覆,最后胳膊没拧过大腿,孩子还是请假跟着去旅游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家人都不高兴。
不知不觉,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了十多年了,锅碗瓢盆磕磕绊绊的事在所难免。我的工作是程序员,之前我的性格一直是“丁是丁,卯是卯”,不是对就是错。慢慢地,日子越过越累。四十岁之后,我突然顿悟,开始反思生活是不是还能有另一种过法?
和父母一起生活,无非是你让我舒服,我让你痛快。一个思维的转变,让整件事情有了更好的结局:公公痛快了,丈夫夹在中间不拧巴,还念我的好,这不挺好吗?所以,凡事三思而后行。一念之差,可能结果会大相径庭。有时候,给别人台阶下,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