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头脑里马上闪现杨玉环,想到红颜祸水,想到君王不早朝,进而想到“安史之乱”,所以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唐玄宗的口碑似乎并不怎么好。
翻开史书,唐玄宗在位前期重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而至开元盛世,达到唐朝的极盛时期。可惜,他后期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以及重用佞臣安禄山,终酿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瑕瑜互见,如果单因贪色误国、重用小人,就彻底否定唐玄宗,似乎并不公平。近读《唐语林》,几则关于唐玄宗的故事,让人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太子李亨有一次陪玄宗吃饭,御厨端上来一盘熟羊腿,玄宗示意李亨来切。李亨切完羊腿,刀刃沾了肉末,顺手拿起一张饼擦刀。玄宗看见后,变了脸色,却见李亨慢慢举起饼大口吃起来。玄宗很高兴地说:“有福的人就应当这样爱惜粮食。”
这是肃宗李亨以饼洁刀的故事。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物阜民丰,按理当朝最高统治者稍稍奢侈一点,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唐玄宗却比较清醒,注意爱惜粮食,反对奢靡浪费。所以,李亨大口吃污饼之举,如非李亨随机应变,就是玄宗平时对他要求严格。所谓投其所好,这节俭就是唐玄宗之所好了。
玄宗兄弟六人,他对另五个兄弟特别友爱,常想做一个大枕头和一床大被,与他们同榻而眠。兄弟中有患病的,玄宗都亲自探视,端汤送药,自己为此茶饭不思。身边人劝他吃饭,他说:“兄弟,是我的手足。手足都不在意,我这身子不就废了?哪儿还有时间吃饭睡觉啊?”
这则故事肯定让看惯宫斗剧的人大跌眼镜。历代皇子嗣立的斗争,史不绝书,单是唐朝就有玄武门之变在前。唐玄宗以第三子继位,却兄弟六人相安无事,且互相友爱,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种罕见的皇室和谐,实则蕴含着玄宗深层的政治智慧:通过维护兄弟情谊巩固统治基础,既避免了宗室内耗损耗国力,又以仁爱形象赢得臣民拥戴,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次柳氏旧闻》则记载了玄宗西逃的故事。玄宗在安禄山的叛军逼进长安时,仓皇西奔,出延秋门,看见杨国忠组织千余人持火把准备焚烧粮仓。玄宗动容地说:“叛军来了,得不到这些粮食,肯定会到百姓那里搜刮。不如就给他们,不要让他们危害百姓。”于是他让人灭掉火把,然后才西逃。玄宗在开元后期任用小人,纵情享乐,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祸源在他自己。他在逃难的时候,居然不让放火烧粮仓,可见心里还念着百姓,也算是有点仁心了。
还原历史真相,唐玄宗除了晚年重用小人、宠爱贵妃等致命弱点之外,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其他皇帝所不能比的功绩。《唐语林》等书中的几则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更加丰满而真实的唐玄宗:以节俭为美德,懂感恩、友爱兄弟,即使逃难也以苍生为己念。如此看来,近三百年历史的大唐,单单在他的治下能达到盛世,也不是偶然的。
当我们从稗官野史的碎片拼凑出唐玄宗的形象后,或许更能理解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深意——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卷,而是斑驳光影交织的镶嵌画。后来人读史,如若一叶障目,难免就会偏执,诸如很多人一提到唐玄宗,头脑里就只有“风流、误国”字样。读史如此,“读”身边的人,岂不是也会有失公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