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届足球世界杯比赛期间,我参加了一家媒体举办的“我看世界杯”球迷征文活动。文章发表后,该报社可能为了彰显活动的参与面广泛,竟连同作者的通信地址一并刊登出来。
征文见报当晚,我正在外办事,回来时邻居告诉我,晚上曾有位女士敲门来访,临走并没留下姓名,说明日会再来拜访。第二天傍晚,门铃果然被按响,门开处,一位不施粉黛的女子迎面微笑站立着,谦恭的样子像是来讨教作业难题的邻家小妹。她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保险公司的,看了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知道我是球迷,想免费送我一套该公司为球迷推出的世界杯观赛指南。说着,她从包里掏来一沓花花绿绿的宣传册页,同时肢体也表达出了想进屋进一步深聊的意思。
我本能地谢绝了,毕竟素不相识,这种贸然造访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适感。但我心里还是对这位素面朝天的女孩子存了几分好感,一来钦佩她的敬业精神,竟能在报纸版面上发现潜在客户的“蛛丝马迹”,然后循着地址一路“杀将过来”;二来心里也有几分窃喜,哪个作者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读者欣赏呢?于是我把单位地址给了她,答应改日再细聊。
没几日,我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的会客室里接待了她。话题自然还是我那篇关于中国队的评论文章,面对她那多少有点崇拜和认真讨教的表情,我们交谈的气氛自然是愉悦和开心的。那一沓世界杯观赛指南的宣传册则被扔在了茶几的一角。
她环顾四周,很认真地对我说:“您长时间在这密闭的大厦里办公,应该多到户外走走,这样对身体有益。”我说自己有这个意识,每天都要利用午休时间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沿着大街跑步锻炼。
“那可太好了!”她高兴得险些要鼓起掌来,“除了日常的锻炼,我觉得您还应该为自己入一份保险,为自己的将来提供一份健康保障。我这里正好有一个专为您这个年龄段量身定制的险种,我觉得很适合您……“她轻声慢语,顺理成章地聊到了保险,但她的切入十分丝滑,我丝毫没有感到突兀,倒是她的欲言又止引起了我的兴趣。她显然也洞察到了我的心理变化,歪过头来征询道:“要不我给您介绍一下? ”
我对买保险倒是不拒绝,毕竟多一份保障不是坏事,既然她提到了保险,我也乐得有人能面对面地上门服务。于是她打开资料夹,抽出其中一份说这款最适合我,无论是保险项目、参保时长还是返还比例,都是最划算的。她脸上始终盈着笑,手里虽端着水杯,却从没喝过一口,像幼儿园老师一样耐心解答着我的每一个疑问。对我提出的问题,她似乎都有备而来,所有的回答都天衣无缝。直说得我完全同意了她的观点,觉得这个险种就是为我量身定做。不投保,不光枉了她的好意,更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不负责任。
我开始按照她的指引逐行看起合同来,而她则把另外三份合同铺开,径自在乙方处先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可我不想这么快就签合同,毕竟要交几千块钱,还是想回去和家人商量后再说。但她却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她让我提供身份证,以便她填写保单信息。当得知身份证留在家里时,她征询我的意见是否可以回去取一趟?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她想了想说提供身份证号也可以,我摇头说记不得。她说那就打电话问一下家里人吧,她静等我的回答,笔在手指上盘旋。
我说为什么要这么急,等两天再签不行吗?她的回答有点不容置疑:最好是今天签完。今天是月末,我的脑子忽一下反应过来,莫不是她在月底冲业绩吧?果真这样,那这个险种还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如果不是,那我入保岂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她还在催我,但我已拿定了主意。如果她的耐心能够再持久一些,也许我的这一单她就落袋为安了。我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她的意思,相反倒是十分敬重她的敬业精神。当然她此行也并非没有一点收获,我除了把她介绍给其他同事外,还准备日后一旦有了投保意愿,定会第一个想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