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农村,但凡谁家要办乡宴,头一件事,必是向邻里借碗。
那一年,家里打算给爷爷过寿,我跟在母亲后面去借碗。母亲拎着一个硕大的提篮,篮底垫了块干净的碎花布。母亲一边喊“刘姐”,一边进了邻居家的门,母亲笑着说:“不好意思,办酒席,家里的碗不够……”言语间显出几分拘谨。
刘姐呢,啥也不说,一把接过母亲手里的提篮,只看自家有几口人,就留下几只碗,其余的连碗带碟,全部码进了母亲的提篮里。母亲接过提篮,说:“我先数一数,万一有失手打碎的,到时也好赔偿。”刘姐眉毛一竖,回道:“数什么数,碎就碎了,多大个事!快回去忙吧。”说完,她还热情地把母亲和我送出了院子。
吃席时,每桌人都兴高采烈地边吃边聊。话题从地里的庄稼,聊到谁家的孩子今年要考大学,也常有人指着桌上的碗议论:“这只青花碗真漂亮!”“那是刘姐家的,人家在县城买回来的。”这些借来的碗碟,盛着香喷喷的红烧肉、炸丸子、蒸鱼糕……承载着众人的欢声笑语,见证了这场喜庆的乡宴。
两天后,酒席全部结束,就要尽快还碗了。母亲先把借来的碗,按花纹分成数堆,然后再把酒席没吃完的荤菜也分成数堆,作为答谢装进各家的碗里。
去一家一家还碗时,我继续跟在母亲身后。我盯着提篮里的美味佳肴,向母亲埋怨:“好吃的菜,都被送完了。”母亲突然收住脚,然后严肃地回了我一句:“记住,咱借的是碗,还的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