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脑腐”时刻

日期:05-25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拿着手机找手机,找不到还想给自己手机打电话。”

  “上网搜资料,等醒过神来,已经在看短视频了!”

  “带手机就没法读书学习,不带手机又会陷入焦虑。”

  “不想熬夜,但是晚上又很享受不停刷手机的感觉。”

  ……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脑腐(英文表达为brain rot)”时刻,正在影响许多人。“脑腐”,指的是人在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内容后,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去年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的“脑腐”,在今年仍旧不曾退潮,且从英语语境逐渐渗透进其他语言语境中。

  中国网友很快从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捕捉、打捞起这个词,并且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一一印证,越印证越感觉“触目惊心”,不免陷入对“脑腐”的焦虑情绪中。没错,人类的大脑容量没有增长,而信息环境却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大脑输入信息的时候,理应发生认知过载,会不会也有那么一刻,我们的大脑会像电脑、手机里的程序一样突然崩溃呢?需要看清的是,这只是一种担忧,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回首历史,每当人类面临新事物诞生的时候,都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期,才能发展出新的认知策略来应对挑战。

  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非某种异己力量。那些让我们焦虑的算法推荐、碎片信息,最初都是为了提升信息获取效率而设计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认知免疫系统。就像工业革命初期,工人需要学习新的生产纪律一样,数字时代的人们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养成新的信息处理能力。

  系统化思维正是对抗“脑腐”焦虑的有效武器。当我们学会建立知识框架、培养批判性思维、掌握注意力管理技巧时,信息过载带来的混乱感就会显著降低。生于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了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在数字环境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脑腐”或许并不是“腐化”,而是思维进化的阵痛期,用网络用语来调侃就是“头痒痒的,好像要长出脑子了”。我们应当接受那些看似“脑腐”的时刻,提升个人媒介素养,让认知能力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好地走进全新的时代,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