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11月的一天,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户的家中有一个男孩降生。他的父母不会想到,这个生于贫苦农家的孩子,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孩子就是容闳。1835年容闳随父亲前往澳门入读马礼逊学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容闳的父亲之所以让其在这里读书,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学费、食宿全免,另外离家很近。
1846年马礼逊学校的布朗校长回国,并将他最优秀的学生——容闳带到了美国。容闳先入读预备学校,然后于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耶鲁留学生。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少年,很快便适应了耶鲁的学习环境,但尽管他身在美国,心却一直惦念着万里之外的祖国,还产生了“以西方之文明,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想法。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容闳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他为蓝本,让更多的孩子出国留学。容闳也就是从此刻开始为这个目标努力。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归心似箭的容闳拒绝了美国的高薪工作,马上踏上归程,他要用自己所学改变这个东方古国的落后面貌。然而,当他回到国内时才发现,他的想法有些天真。当时的大清仍然靠科举入仕,尽管容闳毕业于世界名校,但根本无人问津。他别说实现自己的抱负,找个工作都难。他只好在使馆和欧美企业中工作,刚回国的一段时间,容闳频繁更换工作,不是考虑收入和个人前途,而是在为自己心中那个目标而努力。他一度前往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希望借这个特殊政权实现他的教育改革计划,但最终的结果令他失望,干王洪仁玕明确表示他可以给容闳高官,但是容闳的计划无法在这里实现。
离开天京的容闳对太平天国彻底失去了信心,正在他迷惘之际,却意外收到了来自曾国藩的邀请。对于容闳,曾国藩早有了解,此次他为创立安庆机器局招揽人才,首先想到的就是容闳。容闳觉得曾国藩的邀请有助于自己计划的实现,遂欣然前往,他也由此正式进入曾国藩幕府。容闳视野开阔,敢于谏言,颇得曾国藩赏识。经曾国藩保奏,容闳被任命为候补同知到江苏巡抚衙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曾国藩的另一位重要幕僚丁日昌,二人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容闳将自己的留学生计划和盘托出,希望丁能代为转奏。从1868年至1870年,容闳多次要求丁日昌向曾国藩说明此事,然而谙熟官场陈规的丁日昌,却让容闳不要操之过急,耐心等待时机。
时机真的来了,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此事,同时清廷调派已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陪同前往,丁日昌推荐容闳担任翻译。处理天津教案结束之后,丁日昌便向曾国藩和其他在津的朝廷要员提及容闳的计划。曾国藩最终决定,与李鸿章、丁日昌等一众大臣联名上奏此事。1870年冬,清廷正式批准了幼童出洋留学计划,“幼童出洋肄业局”随之正式成立,设委员两人,丁日昌推荐的刑部主事陈兰彬担任委员,容闳为副委员。曾国藩、丁日昌离开天津的转天,陈兰彬特意来天津与容闳见了面。
1872年经过一年多国内学习准备后,中国首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在容闳的带领下,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从1854年到1872年,容闳十八年的努力,目标终于实现。之后数年间,清廷又相继派出第二、第三批,留美幼童总人数达到120人。在他们之中走出了詹天佑、梁敦彦、唐绍仪等一批杰出人物。
容闳的西学东渐教育改革计划,为当时故步自封的腐朽帝国,打开了一扇观察外面世界的窗。这扇窗户虽不算宽大,但足以称得上是近代中国对教育兴国思想的一次有益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促成此事的难得历史机遇恰巧发生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