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云无风的天掉进河,水蓝蓝的。一只鸥鸟贴着水面徘徊,笔者忽然想起老年间先民的临水自照,从水中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容颜。画家有天生的便利条件,画山画水画花鸟画人物,但很少有人画自己。然而对生活在清代康雍乾兴盛时期的金农来说,自画像是其自我宣传、抬举声名的全新“营销”模式。
金农,“扬州八怪”中较大影响的画家,书法、绘画、金石均擅,且在自画像领域具有独创性。从记载中统计,其一生至少画了9幅自画像,如43岁小像、寿道士小像、百二砚田富翁小像、面壁图等,所以他的挚友、“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特为他治印一方“乐此不疲”,由此可知金农的自画像之癖。
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43岁画出第一张自画像之前,金农驾驭着天赋努力了40年。他17岁时凭借凭吊林逋墓的诗,被诗坛前辈所重,又以自创九言诗得91岁高龄、《明史》编者毛西河当众盛赞。此后,他受到诗坛领袖朱彝尊等人的赏识,后又结交同时期的汪士慎、高翔等诗词书画名家,在江浙漫游乃至寓居扬州时,奠定了自己在诗坛画坛的地位。金农从37岁开始远游,赴莱东、经临淄、抵京师,客居山西泽州陈壮履(康熙重臣陈廷敬三子)府上。其在43岁生日时绘下自己的小像,十年后又作诗三首,其中“十载重逢身外身,二三千里路沙尘”得见奔波辛苦,更见车马劳顿之外的蹉跎,但他笑傲江湖的豪气亦跃然纸上:
柴车已毁幔全无,烟棹霜篷计不孤。
抛却残书一竿去,有鲈鱼处钓江湖。
看出来了吗?金农的自画像不是自恋人格的孤芳自傲,而是画里有话,画里藏玄机。这不由让人想起著名画家张大千,有八个字可以形容他的行止处世:富可敌国,贫无立锥。金农何尝不是如此。在扬州,他属“岁获千金”的鬻画佼佼者,曾几何时也腰缠万贯,亦时有千金散尽未复来,又轮回到“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之窘境,他曾致函袁枚、全祖望这样的文人富豪,希望他们帮助售卖自己的作品。袁枚复信道,南京人但知食鸭脯,不知画为何物。金农碰了一个软钉子。
金农的自画像是他手中的铺路石、敲门砖,他不是画给自己看的,而是提前设计了贶赠对象。他在京师游走,应试鸿博,落第南归,在扬州广结文友献艺文苑名声渐起,同时结识扬州盐商、两淮盐运使,最有名的一件事是为盐商化解难堪,一次获酬千金。
金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摆筵,某次以飞红诗为酒令畅饮,轮到某盐商时其苦思不得,忽憋出来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怎么成了“飞红”?满座哗然。金农此时不急不缓说古人有此诗,即兴续补全诗为其解围,一经念出赢得满堂喝彩:“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除结识盐商外,金农将73岁画像赠与88岁的龙兴寺蒲长老,将百二砚田富翁小像赠与在乡间授徒教书笔耕砚田的吴处士,还将自画像送与在山东因请赈被罢官的挚友郑板桥,二人生死不渝之交谊可载青史。他将自写小像送给学生项均,将“自图形貌”并长题寄给市井中人朱二亭,就因为朱二亭“日生肆中与鱼盐屠沽杂处,虽剧忙必手一册书也。深夜闭门,三更灯火,犹琅琅诵读之声不辍”。
金农传世影响最大的《寿道士小像》更是开一代写真像画风,可谓人存古风,画简跋长。金农用长长的题跋历数六朝唐宋写真画家,如晋顾恺之、南齐谢赫、唐代王维、宋之望及宋代诸画家。金农在此画中打破了自画像揽镜自绘的原理——画中人的眼神必定与观镜者、观画者相互交接。然而画中的寿道士是半侧脸,眼睛直视看向右方,此画法前无古人也。他的画与长跋透出的信息是:他与古人对话,他与古贤比肩。
一片苦心谁识得,金农写真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