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剧里,不少人物的化妆是要勾画脸谱的,现代的戏剧、电影、电视剧里,则不再用这种古老的办法了。对于脸谱的意义与起源,鲁迅有如下的意见——
士君子常在一门一门的(地)将人们分类,平民也在分类,我想,这“脸谱”便是优伶和看客共同逐渐议定的分类图。不过平民的辨别,感受的力量,是没有士君子那么细腻的。况且我们古时候戏台的搭法,又和罗马不同,使看客非常散漫,表演倘不加重,他们就觉不到,看不清。这么一来,各类人物的脸谱,就不能不夸大化,漫画化,甚而至于到得后来,弄得希(稀)奇古怪,和实际离得很远……(《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
这样的推测和分析是很合理的。语云“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脸谱化的人物分类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多见。我们对某一对象往往会有某种夸大化的成见,因而同实际不尽符合。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尤其容易脸谱化:诸葛亮完全是智慧的化身,陶渊明则是彻头彻尾的高雅脱俗——他们的其他方面,就不大肯去关心了。
于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纷纷被画上了脸谱:《水浒传》里的李逵一味鲁莽,动辄抡起板斧排头砍去;《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则多愁善感,就知道葬花流泪。他们的其他方面,粗心的读者往往就不去理会了。
在历史研究包括文学史的研究中,本来是应当细腻一点的,竟然也跟风成瘾地成了脸谱分类图的世界。原有的曲折复杂不见了,种种离开实际较远的结论大行其道,而人们习焉不察,以为事情和人物本来就是如此。这种古老的风习要改变一下才好——现在已经不是坐得老远看社戏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