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通常指地表1000米以下空域内以低空飞行活动为依托的经济形态,涵盖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李世鹏系统阐述了低空经济的核心特征、管理挑战及深圳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领域的创新实践。
“低空经济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四大特征。”李世鹏以深圳为例,“深圳目前每日飞行量已达1.2万架次,预计未来将增长至每日百万架次。”这种高频次,在时间维度上的调度压力巨大。针对这四大问题,深圳率先提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理念,其核心是打造数字化低空高速公路网及配套交通规则。
“我们用‘四张网’来概括。”李世鹏介绍,设施网——解决有限的地面、空域和频谱资源共享共用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空联网——解决军民航对低空飞行器“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安全基础问题;航路网——解决“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低空飞行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做到规范飞行;以及服务网——解决低空经济“管理、资源、业务、运营”等多主体、多业务、全方位协同问题,达到“协同协作”目的。
低空管理应借鉴地面交通思维,而非传统民航的“航线管控”模式。在李世鹏看来,低空规模庞大,需将空域视为整体资源,通过时空分配实现高效利用,类似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资源调度。
李世鹏团队将低空安全问题归纳为12个“元问题”,涵盖飞行安全(点)、航空安全(线)、运行安全(面)及社会安全(体)四个层级。通过OpenSILAS系统的开放协作,深圳正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空安全标准体系。
“深圳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已获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推广。”李世鹏表示,未来低空经济将依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而深圳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才能释放低空经济的万亿级潜力。”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