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构或个人在网上发布信息,说是可以帮你“维权”,协助办理“全额退保”,要你支付高额手续费,你可千万别上当。近年来,消费者因轻信虚假承诺而蒙受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天津金融监管局联合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系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慧眼,警惕陷阱,依法维权。
案例1:误入不法代理退保圈套,个人财产遭损失。2024年,消费者潘先生在某视频平台看到“退保新政、认证权威”内容后,因短期资金周转问题,产生退保想法,经留言咨询后,自称“专业金融维权机构”发来信息,声称有专业的团队和渠道,保证能办理全额退保,且手续费低廉。在“专业人员”诱导下,潘先生按照要求提供了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个人重要信息,并签订了一份“代理退保协议”,还支付了一笔前期费用。后续,对方不断以各种理由要求潘先生继续转账,说是用于打通关系、应对保险公司调查等。当潘先生意识到可能被骗,想要停止委托时,却发现对方已将自己“拉黑”。后期,潘先生还不断接到各种“助贷”、信用卡套现等骚扰电话。潘先生不仅损失了前期支付的费用,个人信息也被非法泄露。
案例2:参与不法代理退保活动,涉及刑罚危害大。2024年11月,某地代理退保黑产团伙虚构身份,以协助投保人维权为幌子,故意怂恿、教唆消费者编造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逼迫保险公司高额退保,进而从投保人处获取大额抽成,并在代理退保过程中,实施了诈骗客户钱财以及非法获取、出售客户个人信息等行为。该案代理退保黑产团伙成员因触犯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罪”,被某地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至11年不等的刑罚,并处5000元至10万元不等的罚金。案件涉及的消费者,因配合犯罪分子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也受到公安机关传唤和教育。
为此,天津金融监管局提示,消费者在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纠纷,首先可以向提供保险产品的金融机构直接投诉,争取通过协商达成和解方案。若协商未果,消费者还可以借助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最终,若调解不成功,消费者可以依据合同条款提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保单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办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如发现自身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