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苏轼与西园雅集

日期:05-19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北宋元祐二年(1087),大约在夏秋之交,驸马王诜宅邸的西园有过一次名人集会,被称作“西园雅集”,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并美与世。

  关于这次雅集,有图有文,图为画家李公麟所绘,文为书法家米芾据图而作《西园雅集图记》,两人皆是雅集的参与者。雅集共有16人,除这两人外,还有苏轼、苏辙兄弟,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余者还有道士、和尚等,皆为当时名流雅士。李公麟的原画已散佚,现在看到的都是后世摹本,但米芾的文章却是原汤原汁。由此可以一窥西园之美:孤松盘郁,芭蕉盛开,锦石桥竹,溪水潺湲,翠阴茂密,炉烟袅袅,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一派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而这些名士,或捉笔,或执卷,或抚琴,或旁观,或谛听,或打坐,卓然高致,形神怡然,安享人间清旷之乐。

  雅集的核心人物是苏轼,米芾文中说“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描述的第一个人就是苏轼:“其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东坡的名号,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起,随着一批名作问世而声震天下。之后苏轼被朝廷重召还京,已然确立了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地位。有意思的是,苏轼和苏辙此次集会皆身穿道服,一黄一紫,相映成趣。何以如此着装?显然,这种私人相聚,穿道服更能透溢出仙风道骨、优游林下的隐逸之气。而且道家思想已深入苏轼骨髓,才能写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的句子。

  16人中,地位最富贵的当为驸马、西园主人王诜。王诜,字晋卿,是宋神宗胞妹蜀国公主的夫婿。此人行为放浪,不拘小节,却能诗善文,画品更是超凡脱俗。作为皇亲国戚,他结交了众多名士,与苏轼尤为密切。他大约和苏轼年纪相当,却对苏轼推崇备至。王诜经常送苏轼酒食、茶果等日常生活用品,对于苏轼的请托之事,一律照办不误。二人赋诗唱和、谈画论艺甚多。苏轼将“诗赋及诸般文字寄送王诜等,致有镂刻印行”,这是乌台诗案作为王诜的罪状之一被提出来的,从中可知,王诜曾帮助苏轼印行了诗文集。乌台诗案事出时,王诜最先得知消息,赶紧通过苏辙密报苏轼,他也因“泄露密命”受到牵连被贬,也因此两人不通音问达七年之久。

  元祐年初始,二人皆被召回朝,在殿门外相见,不胜感叹。苏轼为王诜《烟江叠嶂图》赋诗,不光记其诗画之美,更是不忘契阔故交的“朋友忠爱之义”。在苏轼应请为王诜画室写的《宝绘堂记》一文中,他对驸马爷极力褒奖了一番,说他重诗书礼仪,去美食,远声色,一心一意专事书画。把这个风流男人夸成了“楷模”,令人莞尔。老朋友嘛,又是受人之请,自然要说些好话,也在情理之中。

  李公麟,字伯时,宋代大画家。他与苏轼的交往当始于苏轼自黄州还京之后,一度十分频密。苏轼对他的画评价甚高,如李公麟作《孝经图》,苏轼跋曰:“观此图者,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笔迹之妙,不减顾、陆。至第十八章,人之所不忍者,独寄其仿佛。非有道君子不能为,殆非顾、陆所及。”顾、陆,指的是顾恺之和陆探微,分别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大画家。苏轼为李公麟不少画作赋诗,李公麟也不止一次为苏轼画像。苏轼有首名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画像”即为李公麟为苏轼所画。苏轼自海南岛北归途中,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不由感慨万端。

  据《邵氏闻见后录》载,苏轼被贬南迁后,李公麟在京城街上遇见苏轼的弟子,以扇遮面,不打招呼,装作看不见,以免受到牵连。苏轼为他的“洗玉池”所作的铭文,也被其子磨去了。但此事确否存有争议。

  米芾,字元章,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与苏轼齐名,为大家所熟知。他比苏轼小14岁,当是晚辈了。苏轼在黄州时,米芾路过拜访,初次见面受到苏轼指点,风格由唐入晋,从而书艺大进。西园雅集是在5年后,米芾虽未拜入苏门,但以师事之。他那篇《西园雅集图记》凸显了对苏轼的尊崇。米芾相貌奇异,乖张癫狂,传其拜石为兄,人谑称“米癫”。苏轼任扬州知州期间,一次设宴待客,皆一干名士,米芾也在场。酒半酣,米芾忽然站起身,问苏轼:“世人都称我为米癫,先生怎么说?”苏轼说:“我跟大家一样。”满座都笑翻了。

  苏轼对米芾评价极高,称赞他有“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苏轼北归游金山寺那次,米芾即陪侍在侧。有客人请苏轼题字,苏轼谦让道:“有元章在。”米芾说:“某奉端明如师长,某不敢。”苏轼曾为端明殿学士,故以端明称之。苏轼拍拍他的背说:“如今你是青出于蓝了。”米芾顺势收下了这个赞语:“端明真知我者也!”自负神态溢于言表。苏轼去世后,米芾闻知噩耗,痛极,一口气写挽诗五首,将苏轼比作韩愈和欧阳修。

  东晋画家顾恺之有名画《清夜游西园图》,画名源自曹植诗句“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此“西园”是指邺城铜雀园,建安才子雅集之地。王诜的西园及李公麟的画,根大抵在这里。这是一种文化相传与精神承袭,千年雅韵,弦歌不绝,西园成为文人士子一处心灵的桃花源。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苏轼为李公麟不少画作或赋诗或作跋,却对《西园雅集图》付之阙如,未着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