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下称“两创融合”),市政府印发《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两创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产生1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全市科创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强化产业应用导向
夯实“两创融合”科技供给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活力。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常态化征集“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需求,坚持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除自然基金类项目外,市级科技重大项目选题原则上均来自于产业需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畅通“两创融合”重要路径
支持高校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按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用于机构建设运营和人员奖励。争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强化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区域成果转化集聚区。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零门槛”开放,灵活采取“里程碑”付款、收入分成等多种方式共享成果转化收益。每年以“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不少于500项。
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成果供需匹配效率和精准度,每年引进100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畅通京津冀高校与本市企业“握手”通道,推动千余个创新团队与千余家企业深入对接,每年举办100场技术成果发布会和供需对接会、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
全方位提升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运营水平,引育高水平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机构,健全高校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等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更多原创成果、高价值项目落地转化,打造北京科技成果来津转化“首选地”和“中转站”。持续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天津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试点,支持南开大学科技园争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培育“两创融合”关键主体
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升规上市。到2027年,累计培育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法人比重保持全国前列。
支持化工、冶金、轻工等产业开展生产技术改造、核心装备升级、高端产品研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强化研发与制造双向联动。聚焦合成生物、脑机接口、商业航天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探索,以场景应用驱动研发转化,加速培育未来产业。
完善协同开放机制
建强“两创融合”载体平台
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全力推进重大标志性空间载体盘活,提升资源要素引聚能力和科创项目承载能力,加快推动“京津研发、区域转化”。
探索“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运营模式,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学科人才优势,聚焦石化、冶金、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需求打造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采用会员制、联盟制等方式,为中小型企业定制专属技术解决方案。
统筹推进“五链融合”
打造“两创融合”良好生态
推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每年选派800至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合作服务,促进团队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企业技术需求在团队研发。
推进实施算力券政策,支持企业购买智算、超算服务,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发挥应用场景建设支持政策引导作用,支持建设无人驾驶、智慧管理、具身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每年发布100项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场景清单。记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