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中最早出现了“胡椒”的名字,《酉阳杂俎》载:“胡椒,出摩伽陁国,呼为昧履支。”原产于印度的胡椒,果实外形和花椒略有几分相似,这也是它名字的来源——“胡”地之“椒”。但二者并非亲属,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胡椒是胡椒科植物。植株外观的区别也很大,花椒长在树上,胡椒结在藤上。
市面上出售的胡椒有黑胡椒、白胡椒、绿胡椒等,它们并不是不同种类的胡椒,之所以呈现出相异的颜色,与收成后的加工方式有关。将未成熟的胡椒果实带皮晒干,做出的就是黑胡椒,味道最浓烈;成熟果实浸水后去掉果肉,干燥后就得到了较为柔和的白胡椒;带皮的胡椒未熟果实直接用盐腌渍或者冻干,就成了还保持着原本青绿颜色的绿胡椒,在东南亚菜里比较常见。胡椒所含的芳香物质见光后容易分解,为了保留原味,用胡椒做调料讲究现吃现磨。晋代《博物志》还记载了胡椒酒的做法:“以好春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皆捣末,好美安石榴五枚押取汁。皆以姜、椒末及安石榴汁悉内著酒中,火煖取温,亦可冷饮,亦可热饮之。”胡椒亦可入药,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孙真人治霍乱,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饮吞之。”
远渡重洋而来的胡椒,一度身价不菲。唐代宗时期,宰相元载因贪污被赐死,家产悉数抄没,仅胡椒就有八百石(斛)之多,“胡椒八百斛”自此成为讽刺贪官的典故。明代兵部尚书于谦曾作诗明志:“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宋元时期,胡椒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在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木船里,发现了5升左右的残余胡椒粒,沉积在船底淤泥中。到了明代,随着私人贸易的兴盛,大量胡椒从东南亚输入,海南、云南等地也开始种植胡椒,令它不再像前朝那样高不可攀,成为家常调料。在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胡椒已成为“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
西方人同样为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香料迷醉,地处高纬度的欧洲国家不适合种植胡椒,大多数人只能望高价而兴叹,古罗马《自然史》称:“购买胡椒需要用等重的黄金和白银。”直到15世纪中叶,一磅胡椒还相当于普通英国人两天的收入。对胡椒背后利润的渴望,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进程。哥伦布本想前往印度开辟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贸易,却误打误撞来到了“新大陆”美洲,开辟了新航线。1498年,探险家达·伽马成功抵达印度“胡椒港”卡利卡特,首次让胡椒直接从印度自海路直达欧洲,葡萄牙人一度垄断了胡椒、肉豆蔻等香料贸易,直到17世纪初被荷兰、英国先后打败,胡椒贸易再度易主。大批登上欧洲人餐桌的胡椒虽然馨香不改,背后却浸染着东南亚各国遭到殖民奴役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