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交智能驾驶示范线路,在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公交站和天津师范大学公交站之间往返行驶,单程约3公里,除首末站外,中途还设有大学城地铁站、工业大学新校区东门、师范大学西门共3个站点。
记者体验:平稳舒适 安全感十足
在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公交站里,出口处有一个候车电子柱,电子柱上显示出了此处运行的车辆名称等信息,智能公交车信息占据了很大面积。
从外表看,智能驾驶公交车的前后几乎一模一样,都安有巨大的玻璃,以及各种探测和监控设备。车辆只有一个能左右滑动开合的门,门口的立柱上有一个能刷预约码的电子屏。车辆的座椅,呈对称设置,在中间位置还有一张方桌,总共能乘坐10人。车厢内找不到驾驶座席,看不见操控台、方向盘、刹车等传统车辆的设置和部件,站在车厢内,也没有了传统公交车前后的区别。每辆车内都配有一名安全员,除了安全员坐在固定位置外,车内还能乘坐9名乘客。
乘客坐好并系上安全带后,安全员启动了自动驾驶模式。昨天下午,室外热晒难耐,而车内却很凉爽。“乘客都必须坐在座位上,一定要系好安全带,车辆才会启动,不能有站着的乘客出现。”安全员唐振海解释说。坐在固定位置的唐振海,左手拿着平板电脑,查看运行中的各种数据,而他的右手则一直放在车窗的红色按钮处。这个按钮是急停钮,遇到突发状况安全员会按下这个钮,保证车辆能快速停车。行驶中,每当侧方有非机动车试图靠近,车外都会响起喇叭声提醒。这些喇叭声,有车辆自动发出的,也有唐振海按动喇叭按钮后发出的。
车厢内也有电子屏幕,采用左右分屏的方式,通过屏幕不仅能清晰看见前方车辆、行人,还可以测算出安全距离,并用红绿蓝三色显示,红色则表示距离不足。行进中的车辆速度并不快。“全程控制在每小时36千米,遇到前方车辆缓行,也可以自动减速。”在唐振海的介绍中,车辆来到了大学城地铁站。与有人驾驶公交车一样,车辆也是缓缓进站,靠近站台后才打开车门。此时车内会响起提醒,要乘客等车辆停稳后才能打开安全带下车。
乘客下车后,车门会再停留30秒才能关上。如果没有乘客上下车,安全员唐振海就会手动操作门边上用绿色标记出的开关门标志,让车门快速关上或者开启,好节省时间让车辆开往下一站。行驶途中,路口出现了红灯,智能驾驶公交车会提前缓缓减速,不会产生强硬减速带来的“推背感”,第一次乘坐的乘客,简直可以用“丝滑”来形容。
如果智能系统出现“不灵敏”状况,在车厢中间的座椅下,就有一个方向盘。“这是紧急状态下使用的,车前部有可以安装方向盘的位置,平常都是隐藏起来的,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打开盖板将方向盘装上。”
L4级自动驾驶 360度无死角监控
智能驾驶公交车,已经在这条路上测试了很长时间,昨天是第一次载人测试,每当行驶到公交车站,都会引来乘客拍照。第一天尝鲜的乘客,大多是附近高校的师生和公交爱好者。
来自南开区的一名乘客,此次特意来乘坐这辆智能驾驶公交车,他说是在App上看到消息,昨天中午乘坐地铁来到公交站后,直接刷码乘车。一名高校老师为图新鲜,只预约了乘坐一站。老师说她就住在周边居民区,乘坐这个智能公交线路正好解决到地铁站没有接驳的困扰。
天津公交易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刘腾表示,与普通公交车相比,智能驾驶公交车长度仅有5.5米,车体呈银灰色,车身约80%的面积都是透明玻璃。全车配备了4个激光雷达和两个毫米波雷达,还有16个摄像头,可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车辆常规运营、避让障碍物、进出站、开关门等操作全部是由车辆配备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装置进行探测,通过车载智能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后对车辆进行控制,正常情况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天津市公交集团运营业务部副部长韩家庆介绍说:“在前期准备阶段,对车辆行驶的道路、站点位置等内容进行了采集录入,并进行了2000余公里的实际道路应用测试。车辆已经达到了L4级自动驾驶标准,这次启动载人试运营,这也标志着进入了测试的第二阶段。”韩家庆表示,智能驾驶公交车,未来还会向校区、园区、景区延伸。
线上可约
智能驾驶公交车试运营期间,每日8时至15时30分在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公交站和天津师范大学公交站之间往返行驶,市民乘客可通过“天津公交App”进行免费预约。点击“天津公交App”首页内的“智驾专线”图标进入预约页面,根据提示添加乘车人信息、选择乘车班次,上车时在车内刷卡机核销预约二维码即可免费乘车。需要注意的是,每名用户每班车最多可同时预约3个座位,考虑到座位有限,公交部门暂不接受非预约市民乘坐。
在5月16日至5月29日期间,凡成功预约并线下核销完成体验的市民乘客,还可在“天津公交App”内的数字典藏馆中领取智能驾驶公交数字纪念票。
记者 徐燕 通讯员 张蔚
摄影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