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有前科教师“口嗨”办教培
法律红线不容试探

日期:05-17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有网民发布消息称,广西柳州一名曾有强奸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前科教师李某某服刑出狱后,开办教育机构,引发关注。5月15日,柳州鱼峰区教育局回应称,经核查,前科教师李某某仅口头表达过办学意向,未实际开办教培机构,亦未担任法定代表人、股东等职务。所谓“A梦教育”查无实体且未注册。

  前科教师李某某被曝出狱后“重操旧业”事件,最终被官方调查证伪。这场因聊天截图引发的舆论风暴虽以虚惊收场,但李某某轻佻谈论“开教培”的行为,暴露出其对法律缺乏敬畏。

  性侵、教师、前科、教培,每个关键词都戳中社会痛点,未经核实的片段化信息极易被放大传播。而根据法院判决,李某某刑满后五年内被禁止从事教育培训工作,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性侵未成年人应终身禁业”。但舆论对从业禁止制度安全性仍有疑虑。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再犯率超10%,且教培场景中师生权力不对等,性侵犯罪对受害者的伤害不可逆,对施害者的职业限制不应留下试探空间。家长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李某某“口嗨”背后,是现行制度对前科人员动态监控的乏力。当前的禁业令只能约束实际从业行为,对李某某这类“口嗨”试探却束手无策。贵阳教师刘某林持伪造证件二次犯罪的教训证明,若放任前科人员在法律边缘游走,口头妄言极可能演变成现实风险。更深的焦虑来自监管盲区。现有监管多依赖被动举报,对前科人员的职业动向缺乏主动追踪。教培机构注册时只需提交书面无犯罪证明,难以识别造假;线上培训、“家庭作坊”式教学游离于审批之外;前科人员通过亲属代持股份便可隐身幕后。若教育、司法、市监等部门信息不互通,“禁业令”也可能沦为“纸面禁令”。

  鱼峰区教育局的快速回应值得肯定,但消除公众焦虑不能总靠“事后灭火”,需变被动为主动,完善的审查机制。除了入职时严查犯罪记录,对在职人员也要定期筛查形成长效监督。同时,加大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外,对前科人员的试探性言行设立预警红线。教育部门与司法系统打通信息壁垒,市场监督强化突击检查,才能让隐身操盘者无所遁形。

  柳州这场“狼来了”风波,恰似一剂清醒剂。我们既不能将前科人员永久钉在耻辱柱上,也绝不允许任何威胁未成年人安全的漏洞存在。让法律长出“钢牙利齿”,使监管“带电运行”,用透明机制消解信任危机,才能真正筑牢守护孩子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