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的那几年,每年春天粮店供粮,每户都要有十几斤大麦面。大麦、小麦,一字之差,二者却味道迥异。小麦面白而细,可做多种面食。而大麦面粗糙,虽也可以磨细、筛细,但仍然涩而难咽。那年头儿大麦面成了“鸡肋”。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家庭主妇创造了粗粮细作的方法,大麦薄饼子应时而生,成为最好的吃食。
做大麦薄饼子比做白面千层饼要简单得多。把大麦面和好后,盖上湿布饧发一会儿,然后将饧发好的大麦面擀成两毫米厚、直径二十厘米的面饼,放到灸炉上烙,烙至二三分钟,将饼翻个再烙一分钟,饼就熟了。烙好的大麦薄饼子颜色灰白,软得可任意折叠,不皱不裂。
吃大麦薄饼子有讲究。春天时小葱正好上市,翠绿欲滴,鲜嫩清香。将酱豆腐、面酱和麻酱抹在薄饼子上,再放几棵小葱,葱的清香、三酱的醇香混合在一起,爽滑香甜,大麦薄饼子成了最好的美食。
除此之外,春天还有正当时的小白米虾,可以与韭菜搭配炒着吃,或摊成虾米托儿。用大麦薄饼子夹上炒好的小白虾或虾米托,入口后小虾米的海鲜香、大麦薄饼子的麦香交织在一起,口齿留香,不胜美哉,成为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