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看来,花椒只是一种有特殊麻味的调料,但在古人心目中,它曾享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玉衡星精”。早在先秦时期,花椒便是祭祀神灵的必备之物。《诗经·周颂·载芟》中,赞美花椒气味芳馨:“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椒”和“兰”都是芳香之物,时常并称,用来比喻有美好品德的君子。但屈原在《离骚》中写有“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这里的“椒兰”就不是褒义词了,而是代指楚大夫子椒、楚怀王的弟弟子兰,二人均为奸佞小人,以反语体现愤激之情。韩愈有诗“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谄”,便用此典故。
花椒备受古人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的香味,还因为它所具备的吉祥寓意。花椒果实成熟后,一串串挂在枝头,象征着子嗣繁盛。《诗经·唐风·椒聊》以此起兴:“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经·东门之枌》写青年男女彼此钟情,赠送花椒作为礼物,暗示有意结为夫妇:“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汉代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宫室用椒和泥涂壁,除了利用花椒芬芳性热、可以祛湿的特性,也有祝祷皇室多子多福的寓意。“椒房”“椒殿”后来便用来代指后妃所居的宫室,也成为后妃的代称,皇帝的姻亲别名“椒房亲”。
花椒入药,能够祛除虫害,“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古时称用花椒果实浸制的酒浆为“椒浆”或“椒酒”,认为其具有祛病、延年的功效,通常用来祭祖、献给长者,体现祝颂和拜贺的吉祥含义。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汉书·礼乐志》亦曰:“百君礼,六龙位,勺椒浆,灵已醉。”《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晋代刘臻妻陈氏在正月初一作《椒花颂》:“旋穹周迴,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採爰献。圣容映之,永寿於万。”新年祝词所用的美好词句被称为“椒花丽句”。元旦饮用椒酒的习俗延续到宋代,范成大有诗:“匝地东风劝椒酒,山头今日是春台。”
尽管李贺有“椒花坠红湿云间”的诗句,但现实中花椒的花朵很小,呈黄绿色,不会有落英缤纷的景象。人们猜测,李贺应该没有见过真实的花椒树,诗中的椒花来自他的想象。花椒的花既然不显眼,为何以“花”命名?其实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椒”就是指花椒,先于辣椒传入的胡椒则以“胡”区分。为了避免各种椒出现混淆,人们便根据花椒果皮有斑点的特征,叫它花椒。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尔雅》称大花椒为“檓”,后来讹读为“花”。
花椒属植物较多,人们往往根据果实的外形特征,简单称之为“红花椒”“青花椒”等。在川菜里,常见一种绿色的“藤椒”,不少人以为它是没有成熟的花椒。实际上,藤椒的正式名叫“竹叶花椒”,成熟晒干后仍然是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