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同、参知、行走、“权”“摄”
古代官职里这些词啥意思

日期:05-15
字号:
版面:第23版:文摘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同知……这些加诸官职前面的定语都是什么意思?

  “同”与“参知”

  协助办事

  在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时,狄仁杰的官职总是有一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一个什么官?前面的这个“同”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源于唐初就出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协助的含义。在唐太宗时期,三省之间公文流转程序比较繁多,有时不免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效率办事情,大臣可以一起在政事堂开会讨论。不久之后唐太宗就发现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官员参与到决策中,于是在官衔上也出现“同”的字样,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这个职位虽非三省正职,却“得预闻机要”,久而久之,竟成了皇帝平衡相权的工具。

  “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皆是以他官预宰相事的名号。譬如,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便可以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跻身宰相行列。至宋代,“同平章事”演变为宰相正式官称。王安石身兼“同平章事”之职,以宰相身份推行新法。

  “参知政事一词在唐初也已经出现。与上文所说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类似,也是为了协助宰相处理政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到同知,都是州县官的辅助。其实同知也有过高光时刻。比如宋代时,枢密院掌天下兵权,“同知枢密院事”看似军事副手,实为帝王心腹。元代同样设有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地位高于枢密副使。

  明清时期,“同知”往往指地方官的副手,分管盐粮、水利等实务。在有些情况下,同知甚至会成为地方主政官。清代时,在一些逐步郡县化的地方设立“厅”作为过渡,此时厅的长官就是“同知”,原本协助办事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地方主政官员。

  “行走”与“权”“摄”

  别拿代理不当回事

  行走,在今天的汉语意思中就是指走路。但在反映清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任命某某为“上书房行走”或“军机处行走”的剧情,比如四阿哥胤禛的“老朋友”张廷玉,就曾经在康熙的南书房“行走”。这里的行走可不是简单的在南书房走路,而是指在南书房充当皇帝的顾问,只是这个顾问不是正式的编制。

  包拯大概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因为有句歌词唱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于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官职是“开封府知府”,但按照宋代的制度,他官职的正式名称其实是“权知开封府”,这个“权”有代理的意思,“知”则表明这个官由朝廷委派担任,是“差遣”,合起来的意思大概就是“临时的差遣管理开封府”。也就是说,我们的包大人,实际上是一个“临时工”。

  与“权”相对应的,是“摄”,也有代理的含义。《左传·昭公十四年》中就有“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这里的“摄”,按照杜预等人的说法,就是“代理”的意思。在古代皇帝祭祀时,有时不会亲自前往,而是会派遣大臣“摄”,也就是代行祭祀。

  成蹊(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