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虽是名篇,但多年未读,不少细节已经遗忘。近来重读《垂老别》,真有惊心动魄之感。那位垂垂老矣、“子孙阵亡尽”的老翁,还要扔下拐杖,奔赴战场,其结局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生离死别,诗人只用一个场景,就写出了老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苦:“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象,如果自己是那位老妻,该如何熬过接下来的一天又一天。如果因为战乱饥馑也早早死去,或许倒是一种幸运。这首一千多年前的诗歌,到今天,依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让我的一个平静的午后顿起波澜,心情完全无法平复。
在颠沛流离、充满苦难的一生中,杜甫依然能看到他人的苦难,用自己的诗句如实记录,这种未必自觉的伟大和崇高,才成就了其在诗史上不可取代的位置。对比一下,李白是轻盈的,带人往天空飞,往清冷的月亮上飞,某种意义上,他是“冷”的;而杜甫是沉重的,始终扎根于大地,“暖”甚至不足以形容他,必须用“热”,才能够描述其深入骨髓的对“人”的热爱。这样的“热”,穿越千年,到今天,依然会让我们“惊呼热中肠”,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自私与冷漠多少感到些羞愧。
人们常说少读李白,老读杜甫。这样的概括虽然简单,但大抵未错。少年时读杜甫,我只按文学史的分类,将他归入现实主义和儒家传统,那些诗句,更多的是作为知识记在脑中,而不是作为与自己有关的生命体验留在心上。年岁渐长,慢慢能接近和体会暮年心境,才能领略到杜甫的好。这样说来,再过些年,也许我就能离这位伟大的诗人更近一些,让自己的生命也更多一些杜甫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