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爱情悲剧《西厢记》

日期:05-15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文学家元稹的大作《莺莺传》,也称《会真记》,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讲述了士子张生与大家闺秀崔莺莺的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贞元中,张生路过蒲州,在普救寺巧遇在此避难的崔氏。崔氏与张生之母为同姓的远房姐妹,也就是张生的表姨。此时,崔氏的丈夫已故,她因住地有乱军抢掠,带着一儿一女住在寺中。张生因与蒲州守将有所交往,便请求保护崔氏一家,平安度过此劫。崔氏为感谢张生救助之恩,设宴答谢,席间二十三岁的张生见十七岁的表妹莺莺,常服素容,不加新饰,却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不觉产生爱慕之情。不仅在席间没话找话,还在家宴后,让莺莺的丫环红娘,传书递笺,表达爱情。

  莺莺诗书、琴艺俱佳,属于情感丰富的美少女,遂回复小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让红娘送给张生。张生心领神会,夜晚跳墙来到西厢赴约。不想遭到莺莺的一番奚落,尴尬地逃离。几天后,原本万念俱灰的张生,却迎来了令他疑似梦境的转机,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敛衾携枕,投怀送抱,二人成就好事。

  但这段看似木已成舟的爱情,最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局。一来是莺莺虽然心甘情愿嫁给张生,但出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始终不敢向母亲提及这桩婚事;二来张生对这段恋情并无诚意,从来没有向姨母崔氏表达过要娶表妹莺莺的请求,甚至说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其人”的尤物,以此来掩盖自己始乱终弃的恶行。倒是莺莺在看清张生意图后,还写出表达心意的长信,并送他玉环等信物,暗示始终不绝的思念,真是有情有义的女子。后来,元人王实甫根据这段传奇编写了杂剧《西厢记》,使这段爱情故事传播得更为广泛。特别是在民间,红娘已成为媒人的代名词。

  近代以来,《西厢记》多以昆曲形式出现在舞台上,1936年,荀慧生先生依照王本《西厢记》和昆曲《拷红》编写京剧《红娘》一剧,并于同年在北京首演,该剧以花旦饰演的红娘为主角,创编了“反汉调”“反四平调”等唱腔,尤其是在《逾墙》一场中红娘手持棋盘引张生边唱边舞的优美身段令人耳目一新,大受追捧,成为久演不衰的荀派代表剧目。

  1958年,剧作家田汉对《西厢记》重加编写,把终结这段爱情的“按钮”全部交到了崔夫人手上。该剧以崔莺莺、张珙(张生)、红娘三人为主,后半段增加长亭送别,及张珙落第归来、崔夫人拒婚、崔莺莺出奔、草桥惊梦等情节。同年由中国京剧院及北京京剧团联合首演于北京,张君秋饰崔莺莺、叶盛兰饰张珙、杜近芳饰红娘、李金泉饰崔夫人、娄振奎饰和尚惠明。

  田版《西厢记》以青衣崔莺莺为主角,集张(君秋)派唱腔艺术之大全,是张派板式最全、创作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出力作。特别是在长亭送别一折中那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其唱词是田老把《西厢记》原著中“碧云天”的词曲换了韵脚,但词格、词意的传统风韵依旧浓郁。张君秋先生唱来曲调悠扬婉转,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与热恋情人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柔肠寸断的思想情感,正所谓:一鞭残照人离去,万种相思诉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