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闸门一开,那只名唤“安安”的小兽便欢叫着扑进我的生活。作为既要伏案工作又要独自育儿的母亲,这样的朝夕相处总让我想起走钢丝的杂技演员。
“妈妈,我想去骑自行车。”安安趴在书桌边沿,睫毛像小刷子般上下扇动。
这请求本该令人欣慰——既符合健康理念又暗合自然教育。可我的电脑屏幕正闪烁着未完成的报表,灶台上的汤锅正在酝酿午间的香气。
“宝宝。”我用了这个特殊的称谓。在安安的认知体系里,“宝宝”是协商的前奏,“安安”是日常的呼唤,而连名带姓的称呼则是红色警报。
她立即捕捉到这个信号,琥珀色的眼珠里浮起两簇小火苗:“妈妈确实忙不过来?”
未等我点头,她突然绽开向日葵般的笑容:“那我自己下去?”
问号悬在空中,瞬间勾起我所有为人母的焦虑。虽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八岁的身躯在电梯里该是多么娇小?更何况她要带着跟她差不多大小的自行车。
“不行吧?”我的犹豫像块半融的黄油。
她却已经捕捉到我内心松动的迹象,像只发现出口的雏鸟:“那我下去啦!”话音未落,防盗门已经发出欢快的碰撞声。我僵立在玄关,突然理解“魂飞魄散”这个成语的造字智慧。
我快步冲向阳台,却只看见空荡荡的庭院。正当想象中的悲剧即将演到第三幕时,终于发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骑士正优哉游哉地绕着花坛转圈……
突然,危机降临——她的车头险些撞上散步的老人。我的心跳暂停了两拍,却见她敏捷地蹬住地面,车把在老人衣角处轻蹭而过。我清晰看见她涨红着脸道歉,看见老人慈爱地抚乱她的刘海,看见她偷偷揉肚皮的小动作。这些细节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折射出令我陌生的光彩。
当门锁再次转动时,回来的是一张汗津津的凯旋面孔:“太刺激了!我还和爷爷说对不起了!”她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想起马戏团里第一次跳过火圈的小狮子。
我突然发现:原来不是她离不开我的保护,而是我离不开需要保护她的错觉。
这个中午,像一封被阳光打开的信,让我终于懂得:母爱最珍贵的部分,不是永不松手的牵引,而是适时放开的勇气。就像春天必须松开紧握的拳头,才能让种子落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