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与张爱玲两位南来文人都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对于张爱玲的一生和创作史均具有深刻意义。她是在香港走上了文学道路,而在上海出名。她在小说中多次提到香港。
从一九三九年夏到一九四二年春为止,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求学阶段,对其以后的创作生涯影响很大。她在《小团圆》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自己的这段求学经历。
一九四三年,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都是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其后的名作之一《倾城之恋》以及其他几篇作品如《沉香屑》《茉莉香片》等等,都是在讲述香港的故事。
张爱玲在一九四四年的一篇以《烬余录》为题的散文写道:“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然而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
再之后,因环境的变化,加上与胡兰成分手,使张爱玲的身心受到创伤,决定离开上海南赴香港。一九五二年七月,张爱玲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迁居到香港。
张爱玲曾入读香港大学。她在香港期间,还任职于美国新闻处,开始创作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期。
张爱玲创作生涯后期最主要的另一长篇小说《怨女》,也是首度连载于香港《星岛日报》。直到一九五五年秋离港前,她还翻译了海明威《老人与海》和《爱默森选集》等书。
一九六一年,张爱玲又重返香港寻求机遇,后因张爱玲在美国的丈夫赖雅中风,最终瘫痪卧床,只得从香港匆匆赶返美国照顾丈夫。那是一九六七年的事。
香港红学专家宋淇与张爱玲交情甚笃。一九六一年张爱玲还在宋淇于九龙加多利山的家住了数个月。宋淇夫妇还保留着张爱玲的遗物,这些遗物包括她的鞋子、衣服、书刊、文具、照片。
宋淇的公子宋以朗在宋淇辞世之后,继承接管张爱玲文学遗产,近年开始整理和研究他们在四十年间六百多封来往书信,皇皇然有四十万字,已于2020年出版成上下两册书信集(《张爱玲往来书信集【张爱玲百岁诞辰纪念】:(I)纸短情长+(II)书不尽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许地山是对香港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五四”时期知名作家,笔名落华生。一九二一年一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九二二年,许地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当时被学校认为思想激进,没被续约。
一九三五年秋,经胡适介绍,许地山受聘为香港大学教授,主持中文学院。香港大学自开办以来,担任教授的中国人,第一位是王宠益(任医学院教授),第二位便是许地山。
许地山对香港大学贡献良多,他甫上任,立即将课程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三组,并革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充实和现代化。他主持中文学院后,该院面貌焕然一新。他还锐意改革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和业余教育,亦主张改革八股文,提倡拼音文字,为香港的教育改革出了大力。
许地山积极参加香港文化活动,并先后参加中英文化协会、中国文化协进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他在这些文化团体中均担任重要职务。难得的是,他在文化团体,挂的不是虚职虚名,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为社团干事,并卓有建树,备受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