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办卡被要求“眨眼”认证
技术是服务于人不应刁难人
日期:05-15
“办卡需要刷脸,可我没办法眨眼,根本办不了。”近日,江苏扬州一位80岁的盲人管先生去营业厅办手机卡,因无法完成眨眼刷脸验证,无奈之下,他只能让女婿赶到营业厅,以女婿的名义办理了一张手机卡,供他使用。事发当天,他虽未携带残疾证,但眼部残疾的状况肉眼可见,工作人员却仍坚持“系统规定”,拒绝变通。事件曝光后,涉事运营商工作人员回应称,为了尽快解决管先生遇到的困难,他们会上门为管先生办理业务。
办个手机卡,对大众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事,却让一位盲人犯了难。人脸识别本是为了便利,但在执行中,却常常异化为僵化的“铁律”。身份证就在眼前,持证人的残疾状况清晰可见,可系统只认“脸”,不认“人”。更荒诞的是,同一家运营商,有的网点允许持残疾证人工核验,有的却死守刷脸流程。这种混乱恰恰暴露出企业培训的漏洞与责任的懈怠。
类似的困境并不少见。从老年人因健康码被拦在医院外,到残障人士无法在线办理业务,技术的“一刀切”屡屡制造新的障碍。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服务的设计者默认用户是“标准人”——四肢健全、操作熟练、适应数字规则。这种思维本质上是对现实多样性的漠视。技术本该服务于人,却成了推诿的借口;流程本该提高效率,却替代了基本常识。
2025年6月1日即将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若存在其他验证方式,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手段,且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信息时需符合无障碍要求,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但扬州事件提醒我们,规定要落地,还需打破“系统规定”的执念。比如,这次事件,运营商有为特殊用户特事特办的规定,但工作人员一句“不清楚其他验证方式”,就把责任甩掉了。
如何避免类似荒唐事再发生?首先,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确保他们熟悉特殊群体的服务政策,而非只会机械执行流程。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其次,技术开发者需优化设计,让系统能适应更多特殊情况,而非让用户去适应系统。最后,监管应更严格,对漠视无障碍服务的行为亮剑,而非仅停留在纸面规定上。
面对特殊群体的困境,社会需要多一份“较真”。这份较真不是苛责基层员工,而是要求企业建立清晰的应急预案,让服务者真正“看见”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便利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避免“要盲人眨眼”式的黑色幽默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