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南方泛海北上的货船,由闽、粤、浙而来者,都有洋船之称。这样的货船来津,康熙年间已见记载,至光绪更盛。其时南纸店称雄京津市场,货畅其流,洋船功不可没。1895年,一艘“发运纸张”的货船,水手20多人,五月二十四日由宁波象山开行,闰五月十七日至大沽口,海路走了20多天。经过查验,“方始入口,泊住闸口下一带卸货。名曰洋船者,即此船也”。闸口,城壕引水于城东南隅海河,如今仍存设闸位置的提示,那就是闸口街。闸口下,指闸口的下游处。旧时津人依河流走向,用“上下”称谓方位、指称地址。
“泊住闸口下一带卸货”。“闸口下”这地方,道光年间地图有标示,依次为海关、税局、恬佑祠(即海神小圣庙)、风神庙。海船泊此卸货,办理完税,又可入庙拜谢海神风神保平安。
过了关的货物,在天津销售的,有些就近上了洋货街。当年津门两条洋货街,一条在闸口上游,东门外大街过了水阁,路南,地图标为“小洋货街”。另一条在北门外北大关运河边,地图也以“小洋货街”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