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古文化街与邮品

日期:05-14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古文化街是时下天津文旅的重要“名片”,备受各界瞩目。值得一提的是,它曾多次出现在邮品之上。古文化街的前身由宫南大街、宫前街、宫北大街组成,天后宫是老街的核心、亮点。清末年间,天后宫的山门、牌楼、正殿以及院内商号的照片就被印在了明信片上,有的片上还印着黄龙旗(清朝第一面国旗,1888年-1912年)。关于此类明信片,笔者在《今晚·副刊》连载《老娘娘琐话》中有所表述。

  1986年元旦,古文化街修缮一新对外开放,天津市邮票公司当即发行纪念封两个。纪念封左上角印题字手迹“天津古文化街开业纪念”,非常醒目。题字旁是纪念邮戳,戳上图案为街口牌楼及“1986.1.1”和“中国·天津”字样。信封右上角贴乙丑牛年生肖邮票一枚。左下角的配图有看点,其中之一画着街南口“津门故里”牌楼,另一张画着俯瞰街区图。此图视角开阔,近乎全景,将天后宫、宫前广场、幡杆、戏楼、张仙阁、宫南与宫北大街,及远处海河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有趣的是,也许是为表现充分,或应“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道理吧,画中把天后宫与幡杆、戏楼本处同一轴线上的位置角度,“扭转”画成了90°角,形成“讹误”。其实戏楼古来就是酬神演戏之处,正对宫庙,是给天后娘娘看的。

  1986年6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发行一套8张明信片,带封套,定价1.4元。封套照片为街北口“沽上艺苑”牌楼,烫金“天津古文化街”大字。明信片包括街景商号、戏楼、天后宫内景等,其中还有一幅天后圣母塑像照(说明文“海神娘娘”)。古文化街开业后迅速成为中外游客了解天津的窗口,几样外宣明信片应运而生。比如有一张所选照片是在戏楼上拍的,还有一张是在街南口拍的(牌楼匾额上可见崭新大红花与绸布,牌楼下专摆一高级轿车以示现代化),这几张片上皆有中文、英文、日文。今天细看上述老照片多已具备了较强的史料价值。那个年代的明信片除了供邮政使用,人们还常将其视为漂亮的贺年片送朋友,用量大,传播率广。

  1989年“津门十景”评出,古文化街位列其中,邮政部门特别推出相关信封一套,其中一张上的古文化街图为简洁的牌楼图。同时期民间另见一组《天津风光》信封,信封上印彩色风景图,图注“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天津——八里台立交桥”“天津——南市食品街”等字样。

  同年10月1日,天津市邮票公司发行《天津风景》纪念封,其中一封的图照为宫前广场舞狮子情景。信封上还加盖着当日纪念邮戳。此封背面附文《三味俱浓——古文化街》,称“千百种商品件件突出体现着古文化味、天津味、东方味”。此说何来?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天津市四十五年大事记(1949-1993)》书中载,1985年1月14日有关部门决定兴建古文化街。近期,有档案编研学者又据文献资料发现,当时曾明确提出要突出“中国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此“四味”说也为后续正式落定街名打下基础。《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载,该街“1989年改今名”,即古文化街。

  研究首日实寄片可知,1991年10月9日,天津推出过一张明信片,上印鸟瞰古文化街雪景照,邮资15分,另有同款航空片。有纪念戳与此片相随,邮戳图案为南口牌楼。说到古街的雪,同时期(约1989年)天津市邮政局发行的一张明信片,所选照片是在宫门口正对着张仙阁拍摄的,为疾风骤雪景。

  2004年,为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天津有系列纪念封问世,信封上左下角印天津风光,涉及古文化街的有“津门故里”牌楼、玉皇阁、通庆里等。2005年新年到来前夕,古街所在的南开区联合邮政部门推出“鸡年大吉”贺年有奖明信片,选图为街北口景,可见石碑一通,此碑颇具权威性、典型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邮政发行了多种明信片,其中一张上见街口华灯初上,人潮熙攘,一派祥和欢乐氛围。近年,天津市邮政广告公司推出一套文创手绘图明信片,图画含古文化街、永乐桥摩天轮、津湾广场等。古街那张上附说明文,其中提到上述“四味”。

  再有,中国邮政于2009年9月发行《京杭大运河》邮票一套6枚,其中第2枚上有天后宫与漕船图等。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天后宫、古文化街一举荣登。先有庙,后有街;先有庙,后有城,天后宫堪称古文化街的核心部分,单独与天后宫相关的邮品为数更多,笔者在专著《老娘娘琐话:妈祖文化在天津》及本刊征文中有过讲述,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