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脍炙人口,“豆蔻年华”自此常用来指代女子的青春年华。但看着一颗颗貌不惊人的香料豆蔻,有的表面还疙疙瘩瘩,实在难以将它和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其实,杜牧诗中描写的“豆蔻梢头”是岭南特产的“草豆蔻”的花穗,花朵成串,含苞待放,娇艳欲滴,俗名“含胎花”。宋代范成大在诗中赞美豆蔻花“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
以“豆蔻”为名的植物不止一种,最常见的主要是白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白豆蔻是姜科豆蔻属植物,古名“多骨”,草豆蔻为姜科山姜属植物,二者的果实均能做香料,又能药用,外形和结构相似,都是硬质的果皮里包着一团褐色的种子。区别在于白豆蔻的果皮色浅,草豆蔻通常不带果皮,种仁的表面有很多凹槽。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又名红豆蔻,也能做香料,但在两广地区之外比较少见。姜科豆蔻属植物中,还有两种常用来做香料的草果和砂仁,尽管从名字看不出来与豆蔻有什么关系,香味却能体现它们的“真实身份”。
肉豆蔻和其他豆蔻就没有亲缘关系了,它是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不像姜科豆蔻家族都属于草本植物,而是高大的乔木。肉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我国仅有少数地区有少量肉豆蔻属植物分布。因为肉豆蔻的香味和白豆蔻、草豆蔻接近,古人便以“豆蔻”为它命名。用来做香料的是肉豆蔻的种子,它的外层包裹着深红色的假种皮,旨在吸引鸟类食用,帮助传播后代。肉豆蔻种子中含有肉豆蔻醚,如果大量食用,会令人致幻甚至中毒,不过通常人们也不会拿它当饭吃。
“瘴山江上重相见,醉里同看豆蔻花”,古人诗词中出现的豆蔻,大多是岭南特产的白豆蔻或草豆蔻。在杜牧咏诗后,豆蔻花便和烂漫春意息息相关,陆游以诗句“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蒲齿上消”感叹时光易逝。由于姜科植物豆蔻的花有“一穗数十蕊,每蕊心有两瓣相并”的特点,常常用来指代连理比目的意象。梁简文帝在诗中以豆蔻比兴:“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李贺有诗云“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诗中的女子以豆蔻作为传情密语,宋代王雱沿用此意,在词中写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南宋吴文英有词咏汤:“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不仅以豆蔻暗示为情惆怅,也表明它是宋人常用来做饮料的食材之一。豆蔻性辛温,能去寒湿,李清照有词“豆蔻连梢煎熟水”,写明病中以豆蔻熟水代茶饮。《事林广记》载宋代流行的豆蔻熟水做法:“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