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竟成“打卡神器”
拿什么拯救被透支的善意?
日期:05-14
一辆海南牌照的救护车在西藏墨脱的公路上鸣笛开道,车流中的司机纷纷避让,却最终发现这辆车停在了雅鲁藏布大瀑布景点,车上两男一女下车拍照,身着便装,甚至有人穿着短裙。有游客质疑:“你没有拉伤员不能鸣响警报器!”对方称,“归公安机关管,不归你们管”,随后拉响警报器扬长而去。当地警方回应称,事发于4月12日,已拆除违法警报器并施行政处罚和教育。涉事救护车所属的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站表示,已关注,正在调查处理。
从海南到西藏,涉事救护车跨越半个中国不是执行救援任务,而是打卡旅游。涉事司机还以“参与过抗震救灾”自辩,这算哪门子道理?难道过去有贡献,就能成为如今肆意妄为、破坏规则的资本?这无疑是在抹黑那些真正默默奉献、值得尊敬的抗震救灾英雄群体。司机虽然扬言“归公安机关管”,但并不心服口服,曝光此事件的博主就提到,原本不想公开这件事,但因涉事司机事后投诉处置民警并持续“惹事”,才不得不曝光。
公安机关的处置处罚是有法可依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3条,救护车仅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才有优先通行权,能使用警报器。涉事车辆在非紧急状态下滥用警报器,就是违法。司机不仅不反省,还投诉执法者,这暴露了其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不过话说回来,200元的罚款与拆除警报器的处罚,对于违法者来说,力度确实有限,难以起到有效威慑作用。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救护车所属公司作为专业救援机构,理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却对车辆非法改装警报器、公车私用旅游这些事儿毫无察觉,出了事仅回应一句“正在调查”就没了下文。
救护车的警报声本应是抢救生命的希望信号,却被异化为“让道特权”的工具。遗憾的是,类似这种救护车被滥用的情况并非个例。上海浦东机场的救护车曾闪着警示灯接载免税店购物袋,南京的急救车被用于员工外出就餐,四川遂宁的救护车顺路摘柑橘送养老院……这些荒诞场景反复出现,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当那些善意避让的司机,最终发现鸣笛的救护车另有“隐情”时,下一次再听到警报声,他们可能就会心生犹豫是否让出“生命通道”?这种犹豫背后,是善意被消费后累积起来的失望。
要想堵住这些漏洞,必须要有更务实的行动。像上海机场救护车接机事件后,追责了7名管理人员;郑州建立急救车辆大数据平台,能自动筛查异常行驶记录;陕西神木通过“政府+保险”模式来规范民营救护车运营……这些尝试都证明,只有制度刚性起来,才能真正管住特权。当特种车辆的警报声只为紧急任务而鸣,公众的每一次避让才不会被辜负,那份对生命的尊重和善意才不会被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