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洪迈的“将书读活”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读宋人洪迈(1123-1202)的《容斋随笔》,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中无处不在的质疑精神。

  洪迈批评过北宋文坛顶尖级大咖欧阳修。后者曾在《牡丹释名》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唐人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当时有一花之异者,彼必形于篇什,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洪迈举出大量实例予以批驳。他说:白居易的文集里,不仅有《白牡丹》一篇十四韵;还有《秦中吟》中的《买花》,里面便有这样的诗:“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讽谕乐府》也有《牡丹芳》一篇,绝道花之妖艳,比如“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诗句……接着,他举出元稹写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首、《和乐天秋题牡丹》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另有五言二绝句。还列举了唐代其他一些诗人写牡丹的名句,比如许浑的“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巢”,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这样批评真正做到了胡适说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洪迈特别反感某些古籍的作伪。战国时的庞涓到魏国做官后,因妒忌孙膑之才,捏造罪名砍去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两人结下很深的梁子。后来,赵国被魏国侵略,求援于齐国,齐国国君派时已事齐的孙膑领军向魏国进攻。史书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这种写法本想渲染孙膑之“谋略”,洪迈觉得违背常识。军队行军最看重速度,齐军每天晚上垒这么多灶,得消耗大量人力,再说,就算想骗庞涓,也不必一人一灶啊!“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的说法更离谱,洪迈反问:难道庞涓每天晚上都派人数灶吗?这岂是救急赴敌之师可为的?还有另一段记载,洪迈也觉得极不可信。那就是:“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弩,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洪迈说:军队行军速度最忌讳为对手所知,孙膑怎么可能推知庞涓必然会在天暮时到达?再说,史书里讲庞涓因轻敌弃步兵,只用骑兵,当时的骑兵都是坐在战车里,天黑了,不可能知道树间有白书,庞涓也不至于举火读之,更不会给对方“见火举而俱发”的机会。洪迈对古代兵书有关孙膑、庞涓争战经典记载的反驳,虽然相隔时间的重重烟尘,做不到“有图有真相”,却逻辑严密、尊重常识,令人信服。

  一个人的视野总是有限的,世间的事,有的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只能依靠推断,再权威的人、再经典的记载也很难做到绝对准确、公正。何况,由于种种原因,历代某些记载还可能作伪,这更加增加了真相被遮的概率。洪迈读书时能够拥有“逆向思维”,不畏权威,不顾定论,用心寻找事物本相,确实需要勇气。

  不过,一个人要通过“逆向思维”寻找事物本相,除了勇气,还得有站在高处扫视群山的能耐。洪迈出生于饶州鄱阳的官宦世家,天资聪慧,宋史如此记载:“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读的书多,学问渊博,便容易看出别人的错误。洪迈的人生阅历也非常人能比。他22岁中进士,做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副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从一品)。由底层小官而到国家重臣,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见识自然也就不同凡响。

  有人说:“活人读死书,能将书读活,死书读活人,会把书读死”,此话真是对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