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桂香馥郁 高木可攀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抱朴子》记录了南越王赵佗的故事:“赵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大意是赵佗服用桂二十年,脚上长出了毛发,每天能行走五百里,能够举起一千斤的重物。

  赵佗服用的并不是桂花,而是樟科樟属植物肉桂。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樟属植物的树皮气味芳香的特点,将肉桂和同属的华南桂、柴桂、川桂等植物的树皮用做香料,俗称“桂皮”。《九歌·东皇太一》中最早出现了“桂酒”:“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汉代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切”体现出所用香料是坚硬的桂皮,而非可以直接放在酒里的桂花。屈原在《楚辞》中,多次写到“桂舟”“桂棹”“桂栋”,所指的都是樟科桂树。木樨科桂花是灌木,做不了房梁和船桨,它的香味主要由桂花释放出来,枝干没有香味。

  原产于中国的肉桂,是高大的常绿乔木,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树皮和木质含芳香油,正适合做建筑材料。《山海经·南山经》载:“南山经之首曰昔隹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吕氏春秋》总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广西桂林市的地名由来,就和当地盛产肉桂有关,贾谊《过秦论》称:“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先秦时期,同样具备辛辣和香气特质的肉桂和姜是主要的调味品,合称“姜桂”。《礼记·檀弓上》载:“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后来姜桂又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正直刚毅,《文心雕龙》曰:“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晋书·郤诜传》记载了“折桂”典故:“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大意为武帝在东堂和郤诜相见,问郤诜:“爱卿认为自己怎么样?”郤诜回答:“我认为在贤良对策这方面,自己是天下最好的,就好像是桂林中的一枝,昆仑山上的玉一样。”

  后世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还衍生出了代指科举落第的“失桂”。其实“桂林一枝”原本指的仍是樟科的桂,但因为古时乡试在农历八月举行,正值桂花飘香,人们便习惯以桂花代之了。

  西方人熟悉的肉桂和我国的桂皮略有不同,是同属的锡兰肉桂的树皮,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它质地较薄,味道更甜,不像桂皮具有较浓的辛辣味,更适合为糕点、饮料等甜品调味。肉桂在欧洲一度贵比黄金,古代欧洲人不了解肉桂的来源,为它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了阿拉伯商人讲述的故事:在东方有一种凶猛的大鸟,用肉桂树筑巢,人们要冒着生命危险用全牛做诱饵,才能夺取珍贵的肉桂。在16世纪初开辟新航路后,葡萄牙人一度控制了斯里兰卡的肉桂贸易,后来又被荷兰人抢走了控制权,为荷兰的“国民美食”增加了肉桂焦糖华夫饼、肉桂小饼干等点心。直到18世纪,英国在所控制的印度殖民地大规模种植肉桂,才打破了垄断态势,让肉桂不再是难以问津的香料。